內地創業板的交易制度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上周我說過:「作為存量市場裡唯一可以20%漲跌幅的創業板,估計今後的活躍度會比以往明顯提升」。從上周的走勢看,這句話成為了市場共識,熱錢源源不斷地湧向創業板,不僅是那些無厘頭的低價股炒作,即使是短期熱點方面,很多資金也願意選擇板塊中的創業板標的,比如上周五的第三代半導體,創業板有數家相關股份被封在20%的漲停板上,而主機板卻無一漲停。這種交易制度的優勢也可以從資金流向上更清晰地反映出來,以上周五為例,創業板成交金額是2,75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上海全市場的交易量也只有3,082億元,兩者相差不到10%。
這種局面是不是符合制度設計者的初衷,目前還不得而知;會不會在短期內向其他市場全面推開,同樣不得而知。不過,單就市場情緒而言,如果沒有行政干涉,這種交易制度優勢引發的資金流向趨勢還會維持比較長的時間。
指數層面,受到周邊市場暴跌和消費抱團股大跌的共同影響,上證綜合指數跌破了近兩個月來形成的上升三角形下軌,但由於指數已經走到的三角形末端,破位後的殺傷力並不大,而且,除滬指外,深圳的幾個指數目前都還處於區間震盪之內,因此,上周五滬指的破位恐怕並沒有太大的技術意義,我個人更傾向於市場還是繼續維持3,250至3,450點之間震盪。
熱點股份方面,自醫藥後,消費類股也在上周後半周跳水回落,看來「地心引力」對高估值終究還是會有一定作用,哪怕是抱團股。目前機構重倉股,或者說所謂的高景氣行業股的最大問題是估值過高,怎麼來化解高估值?或者跌下來,或者等,等到年底做估值切換,這也是近期導致指數震盪的微觀原因。
作者為中央電台經濟之聲、浙江衛視及杭州電視台等多家媒體證券欄目特約嘉賓、職業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