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2-02-14 04:18:00
日報

充滿偏見的預測

分享:
美國

市場對美國通脹的預測及分析,普遍一錯再錯。(資料圖片)

網友傳來英文改圖,嘲笑經濟學者分析美國通脹一錯再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預料通脹持續偏低,後來通脹升溫,就改口說只是疫情下百廢待興的暫時現象。當通脹不斷上升,又認為暫時不再,疫情造成的各種供應鏈樽頸堵塞需時解決。最近通脹反覆貼近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水平,兜無可兜,就索性棄械投降了。

現實當然沒有那樣簡單。當美國貨幣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大幅放鬆,為此提出通脹憂慮的經濟學者大有人在,而且不少是行內名家,只是由於唱反調,有點保守右傾嫌疑,在大眾傳媒曝光機會相對較少而已。政治正確方向,當然是支持拜登經濟政策,甚至高舉「現代貨幣理論」等前進學說,力撐大刀闊斧增加支出。例如多年來政治旗幟鮮明的克魯明,立場就由堅持通脹不會失控,慢慢變成通脹再高也不用憂慮,總之就是拜登政府對對對,其餘都是右派政治打擊的陰謀。

adblk6

預測,從來就充滿偏見,分別只在對社會有多大影響力而已。

貨幣政策的操控大權,始終在聯儲局手上,無論局外如何吵鬧,政策最後還是由局內專家決定。論影響力,錯得離譜的通脹預測,就遠不及同樣離現實甚遠的疫情預測了。在過去兩年,大家都不時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標題:「專家預測在某國會有X人確診Y人死亡」,這些X和Y的數字,一般都頗為震撼,而更震撼的,是這些專家不少都是政府的醫學顧問,其專業意見足以左右防疫政策的去向。

只是這些從數學模型推算出來的數字,結果往往跟現實相距甚遠,但事過境遷,面對下一波疫情之際,沒有傳媒會不識時務去翻舊帳,指出專家預測錯誤的。

最近一篇頗被引用的學術研究詳列這些模型缺點,除預測極受假設影響、不易複製缺乏透明度,值得一提是groupthink and bandwagon effects,亦即跟大隊不落後傾向:當社會瀰漫恐慌,當新一輪防疫措施如箭在弦,專家當然不想模型作樂觀預測,也不敢被同行預測明顯比下去,作的假設自然盡量往悲觀方向,免離群獨處背上低估疏忽罪名。

adblk7

跟通脹不同,預測疫情還有一個相當「屈機」的藉口:就算預測比現實高出十萬八千里,專家也可以將壞事說成好事,指這是嚴正警告之下政策反應和市民自律的效果。預言沒有自我實現,說到底也是專家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