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施永青先生在本報《C觀點》「巴菲特的神話不再」中指出,「……巴菲特又在收拾卡夫(Kraft)與亨氏(Heniz)兩間公司時一再犯錯。2013年,他動用120億美元的代價,換來亨氏五成的股權,價格嚴重偏高,遠超巴郡股東可以收回的價值。2015年他又再花50億美元,促使卡夫與亨氏合併,共持合併後新公司的26.7%的股權,成為新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僅就這一點而言,未生想先解釋當中的交易結構。

卡夫亨氏現時市值約395億美元。(資料圖片)
翻看巴郡收購的交易資料。2013年,收購亨氏50%股權提供的120億美元,是包括80億美元年息9%的優先股,以及40億美元普通股。2015年中收購卡夫前,行使少量換股權使股權增至52.5%,為促使卡夫股東支持和亨氏合併,3G資本及巴郡撥出100億美元特別股息予卡夫股東,其中,巴郡按比例撥出52.5%,從而獲得合併的卡夫亨氏26.7%股權,合併後估值超過940億美元。
當時巴菲特持有的股份達到250億美元,後來優先股在2015年底及2016年初分兩次溢價合計3.6億美元贖回,使優先股累計回報達到25億美元,短短兩年多間回報以倍計。
後來,卡夫亨氏銷售渠道主要為超市,且產品也較為高熱量,受到近年美國折扣連鎖店佔銷售比例大幅上升,加上美國人較注重健康,所以銷售增長放緩,股價也因為商譽減值而大跌。
巴菲特回顧後指出,卡夫亨氏因高估其商譽價值買貴了,是指當時接近1,000億美元估值而言,並非指當時買亨氏的作價太高。就算以現價來說,不計巴郡這幾年收到的股息約30億美元,僅就其持有的股份而言,也略有微利,未至於虧本。
說回卡夫亨氏,撇除了今次商譽減值,其實公司每季的銷售額及稅前利潤,也大約維持在140億美元及10億美元以上,現時市值約395億美元,市盈率也只是不到10倍,就算削減了股息,稅前股息率也有約5%,其實在美股而言,這種有品牌的食品公司,這估值實在不算昂貴。
回看施先生專欄,未生認同其所指「市場若然可以準確預測,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市場的形成,本身就是各位市場參與者的訊息不對稱所造成,所以才會有買有賣。但確實不能認同「若然大家都要按巴菲特的判斷去做買賣。市場將不會有買賣。」
未生認為,每個人因為每人有自身情況和喜惡,例如有一個人想去旅行或者有人生大事,突然急需用錢,又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較這隻股票找出一些回報更高投資,也或者突然因為某些小事不喜歡這隻股票了,這些訊息不對稱也需要內化。
所以未生認為,就算巴菲特是正確,也因為人性問題,導致不能良好地執行策略,從而推論施先生「不相信股市有必然獲利的方程式」或許不對。
財經Blogger,從小學起對股票已產生興趣,遍尋香港股票資料,賺錢的目的為找尋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逢周二、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