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智思經商外,更任行政會議的召集人。(資料圖片)
上一篇未生講到上星期空餘時間閱讀書本心得,本篇再續。
未生周末和怪獸老婆閒逛三聯書店,竟然發現了幾本《郭鶴年自傳》,怪獸老婆看到未生喜歡後,著未生立刻買下,老婆之命,豈敢不從?當日深夜即開始閱讀,覺得自傳應該說的頗為真誠,但看來郭鶴年家境和際遇不錯,在抗戰時為日本公司做事,積下人脈和資金,後獲日籍上司支持,利用父親名義以廢幣購入煙草紙存貨起家,在父親因病逝世後,獲得小量遺產,並和親屬成立新公司進行大米貿易,為其商業王國的起點。
因其父公司解散,新公司要再取得大米貿易權,仍需要提供銀行出具信用擔保,不過,滙豐銀行仍需要其提供足額存款才可以協助,少年郭鶴年因覺得只是自己擔保自己,故不太高興。後來盤谷銀行陳弼臣在一次會面後,拜訪郭鶴年並親臨公司後,願意提供一筆貸款及承兌信用證額度,使他可以預先提貨,為後者業務發展提供不少便利。恰巧未生前幾星期借取其中一本書就是他兒子陳有慶自傳,可以和大家談一談。
陳弼臣為潮州人,在中學輟學後,隨父親在泰國發展並進入木材貿易行業發跡,後鑑於泰國銀行以外資為主,故於1944年與泰國政府及華商等合夥成立盤谷銀行,當時業務不大,直至1952年由其擔任總經理後,利用優厚條件支持被外商拒諸門外之華商,因其支持之華商亦快速發展,故業務茁壯。
在當中一段時間,因泰國和香港大米貿易生意頻繁,故陳氏家族亦開始在香港發展,早年已和朋友成立香港汕頭商業銀行及亞洲保險,由兒子陳有慶負責。1965年,香港汕頭商業銀行易名為香港商業銀行,亞洲保險亦在1972年10月上市,為建立「一條龍」服務,在1990年亞洲保險以換股合併香港商業銀行,易名為亞洲金融(662),並開拓國內市場。
在第三代陳智思接班後,為統一集團形象,香港商業銀行更名亞洲商業銀行。2000年和幾間中小銀行結盟,成立香港人壽及銀聯控股,負責銀行壽險及強積金業務。但因亞洲商業發展潛力有限,故在2006年以45.8億元出售予JCG(626,後易名大眾金融),並把所得投入中國人保(1339)旗下壽險及康民醫院,去年以高價把香港人壽股權出售予首元國際。
現時,亞洲金融資產值經出售後已逾100億元,每股資產值逾10元,股價現時折讓逾一半,且資產具高度流動性,只是派息略嫌保守。
未生認為,當年華商有一種同舟共濟作風,但現時業務已傳至第三代,但似乎陳氏家族教導有方,這份情也未必容易全部消散,也可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故此股應可視作長線投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