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3-01 06:00:00

為劏盤辯護

分享:
本港樓價持續上升。(資料圖片)

本港樓價持續上升。(資料圖片)

怕你唔睇,標題黨語出驚人,試論所謂的劏盤現象。
這邊廂樓價衝上歷史高位,那邊廂實用面積往下試探人類生存的可能性:不足兩百方呎的單位,開門直接 瞓上床,飲食排洩一臂之距,可謂人屋合一。
專家話「冇乜人做業主要做到咁委屈」,對微型單位頗有心得的新任財爺陳茂波亦曾表示政府關注問題,最近更有長策會前成員建議政府,在賣地條款設立單位數目上限,以抗衡劏盤歪風。
沒有無緣無故的市場現象,劏盤湧現必有原因。遠者,時代進步生活質素改善,市民對私人空間的需求上升,正如發展商話「有Enjoyable嘅空間」,三代同堂買少見少,未婚子女想辦法遠離父母,寧可屈就百幾方呎方便上班工作(劏盤不少建於旺區商業區附近),也不願跟家人共用500方呎的空間。
近者,經過金融風暴一役(加上97亞洲金融危機記憶猶新),政府大幅收緊按揭要求,沒有大量現金在手都咪使旨意細屋搬大屋,骨牌效應下地產商唯有多建細單位應付需求。買賣你情我願,發展商推出劏盤無罪,罪在「有限空間、活出無限」之類的公關包裝做得太核突而己。
官員不忘忠告市民,買劏盤隨時蒙受損失,轉售亦會比較困難。
當真?若然樓市繼續穩步上揚,按揭監管易緊難鬆,追求私人空間的趨勢不變,買又好,租又好,這類劏盤依然有市場。若果政府忽然發神經監管新樓面積,這類劏盤更成「絕版」珍品,市價升多幾錢重。
更有趣的問題,是假如香港來一個甚麼泡沫爆破樓價下插幾成(學者專家年年都預測果隻),劏盤的跌幅跟其他面積「正常」的單位比較又如何?
劏盤會否像所謂的「假豪宅」般跌得尤其嚴重?
樓市崩潰跟經濟衰退分不開,失業率上升人人自危,擁有私人空間是邊際上首當其衝慳得就慳的「奢侈」開支,重回父母懷抱,將會是經濟困境下的新現象。我認為劏盤會跌得比一般中細價樓要多。
從劏房到劏盤,香港居住現實殘酷如此,難怪「供樓真實個案」依然是報章叫座的題材,「有樓有高潮」的二流演技仍足以令全港議論紛紛

adblk6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