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內地A股的大跌,將健康牛一夜變成健康熊,事緣《人民日報》質疑茅台股價,並揚言「酒是用來喝不是用來炒的」,立場聽起來與「房住不炒」如出一轍,但細心想想,其實兩者分別極大,房住不炒針對的是房價過熱,與民生有直接關係,而酒喝不炒卻是針對股價,指的是股價過高。但一句話令牛市熱情急速降溫,足見官媒威力有增無減。
可能見降溫太急,恐怕A股又重複陷入極度寒冬階段,周末銀保監忽然祭出重磅利好消息,就是放寬險資入市的限制,比例從30%提升至最高45%。如果按照45%的配置權益測算,新增可配置資金約3.3萬億元人民幣。對於存量資金究竟還剩下多少可入市,市場早已懷疑。因為兩融餘額已高達1萬3千億元人民幣,如以每日400億元人民幣增量計算,不出20個交易日兩融餘額將創2萬1千億元人民幣,當年2015年的警戒線。險資新增配置,無疑釋除了「誰會接貨」的憂慮,是一針有效力的股市強心劑。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險資投資權益類資產調整比例上限是在2015年大牛市的萌芽階段。而今次舉動是否意味要複製2015大牛行情,確實增添了一份想像空間和傳奇色彩。
不過想像還想像,面對神經刀A股,凡事也不可想得太盡。銀保監之前嚴禁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現在又釋放險資入市,目的是為了保持股市活水還是另有目的,不知道。而釋放險資又不代表他們會馬上進場,何況有討論指險資新資理應容許進入港股買一些A股沒有的新經濟類品種,若如此則A股所謂的3.3萬億元人民幣增量資金可能要打個折。
筆者估計,新增的險資資金,大有可能要預留大部分資金作日後新股認購之用,因為企業缺水情況嚴峻,貿貿然在炒高後的A股圈錢集資,實屬自毀行為,但若市場相信每次天量新股都有險資打底,市場就不致於一面倒向淡,避免重複一升就抽水,一抽就急跌的A股屬性。
A股是不是由牛極速變熊,又由熊即時轉牛,不知道。從圖表上,指數是在高位震盪,難言是牛是熊,管理層相信是想把上證穩住在3,200點之上,並將科創板熱情轉冷,長期後市還是要看有沒有新增資金進入,這方面筆者仍有疑問。
作者為中國銀河國際證券業務發展董事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