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天有多位專業界別老友向筆者諮詢一個問題:「內地經濟會崩潰嗎?」聽到後不禁啼笑皆非,這反映高密度謠言仍是相當主導人心,而為市場唱悲情亦是「有價有市」!
這是世界末日嗎?不是,我們面對只是一個復甦中和全新的市場,無論看經濟增長或消費數據都是不斷回復中,而疫情復常後本來封閉多年的市場其實是要面對積聚多時的市場改變,很多過時經營模式到了現在已不合適,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個改變,不應該將此悲情化。而是要用平常心,其中最反映人心出現偏差的例子,就是「樓價連續下跌6月,租金連續上升9個月」。很多人只看到樓價下跌,卻忽略了樓價上升或下跌可以因為泡沫及市場情緒,但租金就最能反映社會上的房屋需求,香港的住宅租金進入「上升通道」,這點是不應該忽略的訊號。
據M3反映香港現在仍然是擁有最多資金的階段,更有遠高於通脹的定期高息收入,很多人寧願去做定期存款也不寧願去買樓,這個是合理的常態,但不要將此事變為悲情,因為這只是「有錢人」做了他們認為此刻正確的事而已,未來「有錢人」仍然會根據他們的最大利益去做當時正確的決定!
而時局動盪,縱使有強大資本/資產,但是政府政策一定會保守,同時「超槓桿」即是較高借貸的人是要面對較多補倉行為,這些亦是正常市場調節,寫字樓和舖位租金是比以前平了不少,年輕人現在也變得有能力上車了(人均入息中位數字的兩口子已鬆買到逾400萬元的兩房單位),這些都是長遠對香港更好條件,其實是迎接一個更美好時代。
諷刺地很多人要求政府「撤辣」,將市道唱得過分悲哀,這無疑是加強負能量令公眾覺得大難臨頭,筆者認為對我們來說,現在香港人最重要的是樂觀向前做好本分就夠了。
筆者認為政府應面對好「惶惶人心」,高官是不適宜現在試探民意是否接受加稅,這只會令人心變得更虛!未來香港雖然不應該依賴地產,但地產市場的而且確仍是香港最強資源和財產。認為高官應在增加年輕人上車機會情形下令市場運作更暢順,這是高官尤其是財爺責任。一個正常地產市場,賣地和稅務的收入是絕對可以應付正常政府支出,政府是經營者不是會計,希望財爺明白市場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