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7-24 06:00:00

香港飲食的經驗規律

分享:
香港飲食要有門路。(資料圖片)

香港飲食要有門路。(資料圖片)

「在這種大都會裡,遍地黃金,追求物質,反而平安喜樂」,朋友引用過亦舒小說中這充滿智慧的句子。是的,在香港賺錢享受,美酒佳餚奢侈品應有盡有。世事煩人,是非顛倒,與其殺氣騰騰的講甚麼修補撕裂,與其不著邊際的談甚麼自由主義,還是講飲講食對社會和諧有點實際幫助。


飲食經驗尚淺,唯有勤於學習,也有幸認識一班有要求的朋友。總結經驗,暫時可歸納出4條規律。
一,認識老闆︰識人好過識字,識人也有機會吃得好一點。


老闆或經理跟你熟,建立長久關係,希望你多幫襯多跟朋友介紹,提供的食物也會好一點。識食朋友說,同一條魚同一份刺身,給熟客生客切出的部分不同,微妙的作出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要跟老闆熟就要幫襯得多,也是了解餐廳長處短處的一種投資。我只有夏天在香港,來去匆匆難以跟餐廳建立關係,就唯有靠朋友識人帶路了。

adblk6


二,避開「景點」︰餐廳賣的不只飲食,還賣環境賣地點。


一心只想吃好飲好的,就要小心選擇某類餐廳。環境光鮮優雅,適合三五成群自拍呃like,又或地方豪華高貴甚至有樂隊伴奏,為周年紀念生日慶祝熱門地點,這類餐廳食物可以出色,只是質素平庸的佔大多數,畢竟顧客首要目的不是食物。至於交通方便之地,好像連接地鐵站的大型商場或遊客旺區,餐廳生意好主要是夠方便,往往價錢貴、食物普通、環境擠迫。


在香港吃過出色難忘的餐廳,絕大部分都要多走兩步甚至駕車前往。不同種類的顧客和餐廳,地點上、環境上都有經濟學中的分流(sorting)現象,不要搞錯類型就是了。


三,考慮存貨︰餐廳某些菜式銷路好,入貨頻繁,其用料新鮮的機會較高。


叫一些餐牌上的冷門菜,吃的隨時是歷史文物。例如某家餐廳主要吃牛的,每枱都叫,你卻與眾不同的要吃雞,中伏難免。又如一家以啤酒為主的酒館,你叫一杯久未有人喝過的葡萄酒,就相當可能中招。
四,自攜酒水︰眾所周知,餐廳賣酒一般是原零售價的兩三倍,加上多數餐廳選酒有限也沒有甚麼心思,BYOB(bring your own beverage)才是正道。


飲酒聊天花時間佔用地方,餐廳酒賣得貴的解釋之一是「交場租」。自攜酒水,當然也要徵收一點費用,每支酒(如葡萄酒或日本酒)收費由100至500元不等,但跟老闆熟有機會免費。事前研究合適餐廳食物的酒,相約朋友們各帶一支擴闊眼界,也是所費無幾的生活樂趣。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