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9-03-13 06:00:00

【濕地前途系列】資深漁農慨歎難「收番啲塘起樓好過」

分享:

除濕地公園,米埔自然保育區外,后海灣濕地最為重要的組成就是由漁戶打理、佔逾千公頃的魚塘。惟隨著市場變化,有資深漁戶慨歎「生意難做」、「難請人」等問題,觀察到已有三成魚塘荒廢,訪問期間更多次指著屬政府土地的魚塘「收番晒咪有地起樓」。香港觀鳥會認為政府重視濕地保育,但政策實行令人費解,冀成立由政務司長或特首負責執掌的專責小組,協調各部門政策。記者:香詠倫

黎來就的魚場有約600畝地,他指這類中型場香港只餘5至6個。(陳奕釗攝)

黎來就的魚場有約600畝地,他指這類中型場香港只餘5至6個。(陳奕釗攝)

黎來就對本港漁業不樂觀。(林俊源攝)

黎來就對本港漁業不樂觀。(林俊源攝)

19歲入行、在業界闖蕩55年、曾任新界養魚業協進會(魚會)理事長的黎來就指,現時最大困境是「缺人」。他觀察有三成魚場因缺勞工而荒廢「無人請得到本地人」,即使可聘請外勞也解決不了問題,因勞工處只批私人土地的魚塘申請,政府土地的魚塘則不獲批。他質疑政府一邊推廣本地養魚業、優質魚場等,卻不清楚業界運作「卡住我哋」限制發展,例如漁戶一般有多個魚塘,多屬政府用地,而私人土地的魚塘即使成功申請外勞,亦不能到其他塘捉魚,認為政府重重關卡離地。

漁戶欷歔提收地
政府透過香港觀鳥會,與濕地範圍內的漁戶簽定管理協議,漁戶降低魚塘水位予水鳥覓食7天,可獲管理津貼。黎來就慨歎,那數千元津貼只是聊勝於無,並指著正於不同魚塘覓食的數群候鳥稱,「平日都食緊㗎」、「將我哋嘅心血俾啲雀食,當我哋咩」。他又憶述近年受「山竹」、「天鴿」這類超級颱風影響,水浸時魚都從塘裡「逃走」,損失近兩千萬,想加高堤壆防止事件再發生,又被政府禁止。面對政府重重設限,他多次欷歔指著附近的魚塘歎謂,「補少少錢就可以收晒佢起屋」,認為香港沒有缺地之說。

政府:推動魚塘管理 保留傳統養殖
針對魚塘荒廢致濕地生態價值低,漁護署稱后海灣生態並無出現重大轉變,並積極推動「魚塘管理協議計劃」,以提高魚塘生態價值,並保留傳統水產養殖文化。漁護署指協議津貼只為鼓勵漁戶降低魚塘水位,並非補貼「雀鳥在魚塘捕食的魚獲」。而外勞問題,勞工處稱並無限制合法使用政府土地的僱主申請「補充勞工計劃」,並會就申請諮詢漁護署建議。

 

觀鳥會批政府「假重視」濕地保育
對當局政策與執行不一致而費解的不只漁戶,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胡明川亦有同感,並指政府承認米埔及內后海灣為國際級濕地,並劃出濕地保育區(WCA)及緩衝區(WBA),顯示政府重視濕地保育,但實際上卻容許大量屬於政府土地的魚塘荒廢,致濕地整體生態價值降低。她認同黎來就提出的問題,建議政府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全面審視並制定包括但不限於環境、經濟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而非現在只靠漁護署、規劃署等部門各自為政,致漁戶感到處處受制,難以發展。

胡明川補充,專責小組如由發展局長牽頭,或只專注發展而忽略環境,所以需由更高層次的官員,如政務司長、甚至特首主理負責,才能協調各方政策。至於面對「土地缺乏」與「住屋短缺」的壓力,她表明不認同發展WCA及WBA,最理想是將現有發展都搬離WBA的範圍,因為劃出WBA的原意就是分隔城市發展與WCA,概念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類似,都不應用作發展。

保育與發展總是難以兼顧?胡明川引述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逾三成四受訪市民認為,即使發展土地亦要「對自然環境影響較小」,她認為民意想發展建屋,同時亦認同保護環境的重要,惟「缺乏土地」只是「土地大辯論」製造出來的說法,實情是政府「做唔夠」,解決不到民生問題,推說「唔夠地」所致,更誤導市民造地就「無問題」。

胡明川反對於緩衝區發展建屋。(陳奕釗攝)

胡明川反對於緩衝區發展建屋。(陳奕釗攝)

本地魚「質價」勝內地

本地漁業何時開始走下坡?黎來就憶述「起碼有成30年」,從前魚鴨混養時可以互補,利潤與品質皆是一流。惟不能養鴨,加上大陸魚的競爭,利潤大減後,漁戶減至現在的120個左右。他解釋,鯇魚、大頭魚這些品種,大陸會放養1個月,待其「瘦身」肉質結實才賣,因此本地魚的品質或許被拋離,但其餘品種的價錢及質素,本地魚則較為優勝。

那為何不夠內地魚競爭?主因有二:內地市場可將貨直送本地零售商,此舉卻非所有本地漁戶可以負擔得起;本地魚供應不穩定,有時不夠「買手」分貨,有時太多「散唔到貨」,致現時批發欄的買手只餘不足20位。

后海灣部分魚塘領有「優質標誌」,惟一般仍不夠內地市場「鬥」。(陳奕釗攝)

后海灣部分魚塘領有「優質標誌」,惟一般仍不夠內地市場「鬥」。(陳奕釗攝)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