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政府自2018年起實施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者可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會再被轉介接受大腸鏡測試;有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提醒,本身有較高癌症風險的人士,宜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走漏」及早發現病變瘜肉的時機。另外,部份市民對大腸鏡檢查抱有「負面印象」,例如認為洗腸劑氣味難聞,令他們感到抗拒,甚至因此不願接受檢查,但其實近年的新型洗腸劑,已改善了氣味及飲用方法,減低檢查前的不適,有助徹底排清大便,提高檢查準確度。
政府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中,大便隱血測試涵蓋無病徵的50至75歲人士,若在測試中發現大便中帶有隱血,代表其大腸癌風險較高,會被轉介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測試。對此,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盧靄珊提醒:「由於大便隱血測試的準確度並非百分百,一些有較高大腸癌風險的組群,例如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或曾被發現有腸瘜肉的人士,建議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錯失及早發現病變瘜肉甚至早期大腸癌的時機。」
傳統洗腸劑 氣味難聞刺鼻
盧醫生表示,透過大腸鏡可以看清楚腸道內有沒有瘜肉,並且能夠一併切除︰「絕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由腸瘜肉逐漸發展而成,而這個病變過程一般需時5至10年,例如腺瘤性瘜肉再細分管狀與絨毛狀兩種、增生性瘜肉以及炎性瘜肉,當中以帶有絨毛狀的腺瘤瘜肉有較高風險演變成惡性腫瘤,病變速度也較快。檢查期間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這些瘜肉,便可及時切除,以達到預防大腸癌的目標。」
不過,部份人對大腸鏡檢查有所疑慮,怕的不是檢查過程,而是事前的準備功夫。盧醫生說,大腸鏡檢查過程約需30至40分鐘,期間會進行監察麻醉或者靜脈注射鎮靜止痛藥,以確保檢查過程順利,減低檢查者不適,出現副作用風險極低,然而檢查前需要飲用的洗腸劑,卻可能令患者對檢查卻步。她解釋,臨床上不少病人反映,傳統洗腸劑氣味如「塑膠味」,且需要在短時間內灌飲4公升沖劑,部份人試過飲用後嘔吐大作,甚至需要注射止嘔針。
新型洗腸劑 刺激腸道蠕動
幸而,近年新一代洗腸劑的味道及效能已改良,藉著蠕動腸道的原理使人排便。盧醫生稱,這種洗腸劑味似橙汁,飲用150毫升沖劑後,再多喝大約1.5公升流質液體便可,亦可配合其他飲料,例如電解質飲品、清茶及湯水等同時飲用,整個過程重覆1次,便能達到洗腸效果。
盧醫生提醒接受檢查人士,事前準備絕不能「偷工減料」,因這可能影響到檢查的準確性。她解釋,飲用不足夠洗腸劑意味著未能完全清走大便,積聚的大便會阻礙大腸鏡觀察腸道黏膜,有機會因此令醫生未能徹底偵測出較為隱蔽的瘜肉。她補充,檢查前3至5天亦要戒口,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因它們會使大便成形而更難被排走。此外,服用薄血藥及鐵丸的患者亦需停藥,事前最好先諮詢主診醫生,評估用藥風險。
今年5月,美國胃腸病學協會更新了大腸鏡檢查的指引,建議45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盧醫生說,肥胖、飲食習慣欠佳(多肉少菜)、吸煙及喝酒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亦會較高,亦要盡早接受篩查,若然出現持續腸道不適,就要盡早求醫。
盧醫生提醒,大腸癌的檢查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