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是常見的皮膚問題,不止影響外觀,凸出部份更有可能受壓破裂而流血,增加感染風險。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粉瘤被細菌感染後可致紅腫含膿,建議患者必要時接受手術治療,一併清除表皮細胞及囊腫,以達到根治效果。
50歲的張先生(化名)兩個月前撞傷了頭頂位置,以為有點腫脹及瘀傷是很平常,未有加以治理。怎料日復日,他發現患處腫脹愈來愈明顯,而且沒有頭髮生長,禿了一塊,他擔心是「鬼剃頭」下決定求診。檢查發現,受傷位置生長了一粒數厘米大的粉瘤,幸沒有危險性,醫生替他切除整個囊腫後,問題得到解決,該處也重新長出頭髮。
毛囊閉塞 角質蛋白積聚
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表示,人的表皮細胞會分泌角質蛋白,當我們的皮膚受到輕微創傷或毛囊閉塞,這些角質蛋白不能排出體外,便會堵塞於皮膚內部,久而久之,表皮細胞會包裹著這些囊腫而在皮膚表面隆起,「就好似一個膠袋裝著污穢物」,在皮膚任何地方也可以出現,例如頭部、臉部及頸部等。
不過,很多人像個案中的張先生一樣,不懂分辨何謂粉瘤及其他皮膚病。陳醫生指出,粉瘤與粉刺、瘜肉均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在外觀上卻有很大分別:「粉瘤體積數毫米至幾厘米不等,凸出部分呈圓形狀,表皮相對光滑,受感染時會變紅,中間部份腫脹位置則會有黑色粒點,正是原本皮膚受傷或毛囊閉塞的位置。」
相對而言,粉刺雖然同樣是毛囊閉塞,但較常出現於油脂分泌旺盛的位置,外觀似火山洞;而瘜肉則是皮膚增生,較常見於頸部、腋下及大腿內側,形態似條狀物體凸出,而且數量可以很多。陳醫生說,大部份粉瘤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健康風險,除非它體積較大,壓著身體帶來不適或曾被感染,便應及早處理,否則感染可以令皮膚紅腫含膿。
手術治療 切走表皮細胞
手術是治療粉瘤的方法之一,需在皮膚表皮開一個小孔,把囊腫及表皮細胞完全切除。陳醫生指出,這種方法能將「膠袋連污穢物」一併取走,復發風險較低,術後患者必須保持表皮乾淨,減低傷口感染風險。而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則利用同樣原理,改以激光在表皮位置開口消除囊腫,創傷性較低。
此外,部份患者可能會選擇以抽針方式,抽取囊腫內的分泌物以控制病情,惟陳醫生指此舉並沒有真正處理到表皮問題,復發機會較高,而且可能需要併合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才能使其萎縮及消退病徵。
陳醫生提醒:治療粉瘤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