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人生由不同大小的生活事件(Life Event)所組成,例如教育、家庭、愛情、社交、疾病等,這些生活事件都可影響或改變一個人日後的生活方式。皮膚科專科盧景勳醫生表示,隨著醫學的進步,醫學界嘗試找出不同的方法幫助患者對應病情,減低疾病對患者的累積性生活障礙(cumulative life course impairment (CLCI)),例如近年銀屑病患者已可透過新的生物製劑去控制病情,甚至達到完全緩解的效果。
盧景勳醫生表示,銀屑病是由於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導致皮膚增生並引起紅腫班塊及被銀白色皮屑所覆蓋的病症,不少患者會因為病情而令他們人生中原訂的目標出現偏差或阻礙,最後甚至改變他們人生的路向。
「 銀屑病患者最主要面對的累積生活障礙可以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身體病徵的不適會非常影響日常生活;第二方面是社會、外界對他們的負面標籤,繼而影響他們的社交、拍拖、伴侶關係;第三則是心理方面,例如病情影響患者情緒低落、緊張、焦慮等。如果患者本身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能力較強、自信心強大,再配合其他的環境、經濟因素下,病情未必一定引致負面影響,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未能學會應對策略的話,銀屑病病情則有機會影響患者的未來人生路向。」盧醫生說。
所謂的應對策略,除了是從心理上提升質素去應對之外,現實中亦有方法可以幫助患者病情的嚴重性,從而達到解決的效果。盧景勳醫生指出,近年醫學界對銀屑病的認識愈來愈多,除了明白銀屑病病情與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有關外,亦了解到當中的IL23因子會影響第十七型輔助性T細胞(TH17)分解過多的化學物質,從而令患者的皮膚發炎、增厚、增多,形成銀屑病的病徵。所以醫學界亦針對IL23/TH17免疫軸的毛病,研發出多種不同的生物製劑藥物,去達到更有效治療的效果。
盧醫生解釋,傳統治療銀屑病的藥物,大概可以達到50%的治癒效果;及至舊一代的生物製劑,治療成效已提升至75%;至於最新一代的IL23及IL17生物製劑,治療的效果已可達到90%,甚至100%,即病情完全緩解的效果;而且患者可於用藥後4至8星期內發揮療效,平均用藥16至24星期更可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可及早穩定地幫助患者改善病情,而有些藥物劑型亦可相隔3個月才注射一次,增加靈活性。
本身是茶餐廳老闆的李先生,今年33歲,於3年前確診患上銀屑病,手部位置的銀屑病病情較為嚴重,影響其他人對他的觀感及自信,希望可以及早清除身上的銀屑。醫生為他處方IL23生物製劑,用藥至今的治療效果理想,身上銀屑完全消失,只餘下淡淡的印痕,李先生非常滿意。而不用擔心病情下,李先生可以投放更多精神、時間研發美食,專注事業上的發展。
不過盧景勳醫生強調,不同患者在用藥後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都有可能不同,建議銀屑病患者可因應個人的需要,與醫生商討合適的治療方案。

皮膚科專科盧景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