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退休後都打算享受弄孫之樂和去旅行享清福,然而,關節隨年紀退化,導致關節痛,破壞「退休大計」。而近年運動愈趨普及,部分人更於40歲便開始出現關節退化,正直壯年便難以繼續「搏殺」。骨科專科楊鼎基醫生表示,現時的關節置換術在手術前、中、後期均較以往進步,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術後痛楚,以及盡快回復站立和走路能力,重投正常生活。
膝關節退化出現年輕化
本港膝關節及髖關節問題普遍,根據醫管局的數據顯示,公立醫院每年約進行2500至3000宗關節置換手術;另單計一間私營醫院每年逾千宗。楊醫生表示,當中膝關節問題較為普遍,與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比例為10比1,相信與現代人壽命較長,膝關節長年累月的負荷較重,以及運動普及化有關。
楊醫生解釋,典型的膝關節退化常見於60至80歲人士,「初時會上落樓梯痛,嚴重的連走平路、站立都痛」;近年,膝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跡象,部分40至50歲人士提早退化,「現時流行長跑、跑山等活動,未必立即出現痛症,但會增加膝蓋負荷。」
全/半關節置換 改善嚴重痛症
楊醫生表示,膝關節退化分4個階段,第1、2階段的患者若痛楚嚴重,醫生通常會處方止痛藥、在膝蓋注射潤滑劑,或建議服用骨膠原等營養素;第3、4階段的患者採取以上方法未必有效,便需透過手術,以解決痛症,改善膝蓋變形和未能伸直等問題,「如果痛楚難忍仍不處理,會加快另一隻腳的關節退化,原患處亦會因為減少使用而出現肌肉退化。」
不少人認為,膝蓋一出現問題便需整個換掉,楊醫生指出,90%的全膝人工關節可用約20至25年,「年輕患者出現較少退化便換全關節,變相犧牲了其他健康部分,若未來因人工關節磨蝕而需更換,屆時骨頭退化,手術便更困難。」他又指,長者若進行大手術,痛楚和流血等風險會較高,「若不當服用的消炎止痛藥,痛楚更有可能令血壓升高,引發心臟或腦中風等問題。」
現時,置換手術可更換半個膝關節,楊醫生表示:「研究顯示,半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滿意度達90%,較全關節的70%高,是由於更換全個關節後,會缺少十字韌帶的控制,患者可能感到非百分百穩固,或動作不太自然。」
手術前、中、後做足準備 加快回復
術後痛楚如何解決?楊醫生指出,手術前可按需要服用止痛藥、鐵丸等,術前術後一會注射止血針,減低痛楚和流血風險,患者由以往需3至4日才能下床走動,現時即日便可下床,「而以往通常處方一種含嗎啡成分的強效止痛藥,雖能快速止痛,但容易出現暈眩、噁心、前列腺肥大難以小便等副作用;現時則傾向處方多種較溫和的止痛藥,同時消炎和舒緩神經痛,協同效應下止痛效果更佳,且副作用大減。」
楊鼎基醫生又提醒,除了手術和藥物治療,任何程度的患者亦需配合運動如健身單車等,訓練四頭肌及心肺功能;站立或走路過久可敷冰舒緩繃緊。他續表示,關節退化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建議患者與醫生商討,因應個人情況如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