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熱辣辣,不只使人汗流浹背,還能誘發熱氣,引起一連串症狀,包括頭痛。在中醫角度,熱氣亦稱上火,便是身體陽氣過多的意思。註冊中醫師許懿清指出,中醫講求陰平陽秘,即陰陽平衡便算健康;一旦陽氣過盛,便是問題。
許懿清解釋,「風、寒、暑、濕、燥、火等,皆是引致身體發病的外邪,乃古時中醫對大自然觀察後再歸納出來。由於『火』與『熱』的物理性是向上升,故熱氣較多影響人體偏上部位。」心屬上焦,位於身體上方,可引致「心火盛」;同樣位於上焦的肺,亦易燥熱。至於熱氣何以能引致頭痛,原因十分簡單。「熱向上燒,可灼傷頭部經脈,引起疼痛及不適。」
夏天常見濕熱
「一年四季亦能熱氣,不過夏季外在環境容易引動身體熱氣,較常見是濕熱,在夏天好發於青少年身上。」許懿清續指。另一方面,如果戶外氣溫過高,突然走進冷氣間,可令皮表毛孔、血管收縮;頭部神經敏銳的人士就會頭痛。「熱得大汗淋漓時,立即進室內歎冷氣,加上頭部向著風向位,也可帶來痛楚。」工作操勞過度,令血氣不足應付身體需要,同樣使熱氣加劇。
肥甘厚味成內熱
中醫習慣將食材分成寒、熱、平、溫、涼,過度進食肥甘厚味食物,亦即過甜、過鹹及過辣及過度肥膩食物,可使內熱產生,令脾胃正常消化代謝功能受阻;熱氣聚於胃內生成,加重阻塞情況,此之為「食積化火」。內熱上湧,可誘發頭痛、生痔瘡、便秘、眼膠多、喉嚨痛、口苦、異常口乾、口瘡、暗瘡及小便黃赤等症狀。
留意烹調方式
許懿清提醒,進食時同時要留意食材及烹調方式。「蒸肉餅與炸豬扒同是豬肉,但後者十分熱氣。打邊爐及燒烤亦可導致熱氣。」至於不熱氣的食物,如果腸胃運化功能差者大量進食,便會積滯,加上未能保持大便暢通,亦易招上火,最常見於兒童及老人。
許懿清表示,要減少熱氣,記得多飲暖水,保持充足睡眠,飲食清淡及忌吃易上火食物,包括牛腩、燒鵝、炸豬扒、燒雞、羊肉、荔枝、榴槤、芒果及炸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