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拗柴可大可小,宜盡快睇醫生。
很多人都試過撞傷或「拗柴」,卻未必會即時求醫。雖然足踝有自我修復能力,約八成人「拗柴」後能自行康復,但假如創傷較嚴重,導致關節、軟骨或韌帶受到破壞,延誤診治有機會令關節提早出現退化。

李必達認為有習慣性拗柴的患者,可進行關節鏡手術檢視韌帶狀況。
骨科專科醫生李必達表示,當患者的足踝關節出現退化及痛楚,為了遷就「痛腳」,平日活動時難免會用其他身體部位或另一隻腳「借力」,「由於其他關節的重量負荷及『工作量』都大為提升,久而久之亦會出現痛楚,最終由腳痛,演變成『周身骨痛』。」
手術改善受力位置
63歲的陳婆婆,多年來備受膝痛及足踝痛的問題困擾,隨著腳痛愈來愈嚴重,她走路時經常要「就住就住」,結果造成腰痛。經檢查後,醫生發現她不只兩邊
膝蓋退化,右足踝的退化尤其嚴重,軟骨已經完全磨蝕,造成「骨磨骨」的情況。李必達解釋,針對痛症的源頭,治療需要更換足踝關節,以及進行膝蓋換骹手術,「當更換關節及重整腳部形態後,受力位置改善了,婆婆的腰痛亦得到紓緩。」

一個關節退化,會影響其他關節健康。
微創修補韌帶
治療腳痛,早期可透過處方止痛貼、止痛藥及接受物理治療改善;晚期則可能要靠手術修補韌帶或矯正關節。手術可以採用微創方式,只需開數個3至5毫米小洞進行手術,創傷較小。
李必達續稱,「對於因韌帶鬆弛而影響足踝關節穩定性,或有習慣性拗柴的患者,可考慮接受關節鏡手術,以微創方式評估軟骨有否受損及收緊韌帶,有助減緩退化,特別適合愛好運動的人士。」
提升體適能減風險
雖然「拗柴」難以預防,不過平日多做運動仍有助「出事」時減輕傷勢。養成運動習慣,可以提升個人體適能水平,有更強的肌肉力量及更快的反應,遇上突發況自然應變能力更高。此外,平日多拉筋,增加關節的柔韌性,亦有助減低扭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