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香港糖尿病患者約佔人口總數8.4%。而中大醫學院發現雖然近年年長糖尿病患者死亡及出現嚴重併發症的個案減少,但年輕患者卻未見改善;同時年輕患者人數亦愈來愈多,中大醫學院現正招募45歲以下糖尿患者參與名為PRISM的研究計劃,以確定個人化糖尿病治療的效果。
糖尿病代表血液中糖分含量偏高,原因可以是胰島素分泌下降、神經傳遞物質功能障礙、身體葡萄糖攝取下降等。而肥胖、生活緊張、高血壓、曾患妊娠糖尿和年齡逾40歲人士都是高危一族。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馬青雲教授指出,「國際糖尿聯盟估計,現時全球有4.63億人患有糖尿病。美國數據則顯示,涉及糖尿病人醫療開支佔整體24%,相當之高。」
整體死亡率下降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副教授陸安欣醫生表示,糖尿病人面對冠心病、心衰竭、中風、腎病、失明和截肢的風險,「而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了2001年至2016年間,本港公立醫院共77萬名糖尿病患者的數據,發現主要併發症包括心冠心病、心衰竭、中風和截肢的發生率,累計下降了60%至80%;而因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亦下降了50%至70%不等。這令人鼓舞的結果相信與治療上的進步、建立全港性糖尿病中心和定期篩查糖尿病併發症有關。」
年輕患者風險仍高
可是,4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無論併發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並沒有下降趨勢,其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仍然高5倍。陸安欣認為情況沒改善的原因是,年輕人不會預計自己患病,亦不似長者較多進出醫院,而沒有接受檢查的機會;加上認知不足,忽略了體重下降、口乾和疲倦的徵狀,延遲了確診和介入治療;另一方面,工作忙碌和社會心理壓力使患者用藥、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的依從性較低,甚至沒去覆診。陸安欣續指,「患者若於30歲確診,估計一生平均須住院97天,但如加強控制高危因素,就可減至住院65天,可見及早治療和管理的重要性。」
生物遺傳標記精準醫療
一般來說,糖尿病分開一型和二型,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創所主任陳重娥教授認為,「由於糖尿病成因多樣化,分型應該要更仔細,如有遺傳性基因突變的MODY、與自身免疫系統相關的LADA、還有瘦型二型糖尿病等。因此如果可以結合遺傳資訊、生物標記和臨床特徵,就可以確定發病原因和未來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從而制訂個人化治療策略,藥物選擇也更具針對性,提高成效並減少副作用。另外,患者身處的環境、生活方式等都十分重要,我們希望可以提高其健康意識和社會心理支持,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配合醫護跟進、親友的支持,以達到治療目標。」中大醫學院現正為以上的「精準醫療」方案開展PRISM研究計劃,如欲了解計劃詳情,可WhatsApp 9563 0326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