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衛統計,腦退化症人士當中有9%屬於早發性腦退化症,即65歲前發病;以此比例推算,本港有多達13,000名早發性患者,當中最年輕只有38歲。可是社會支援相當缺乏,甚至因為他人的不理解,令患者面對更多挑戰。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郭志銳教授表示,腦退化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腦部功能不尋常衰退,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和性格等。「有別於長者患者,早發性腦退化症首先出現的徵狀未必是記憶力下降,或先出現行為、語言和性格改變,易被他人誤以為由其他精神狀況所造成;也有較大可能出現動作、平衡方面的問題。」
成因較廣泛
早發性腦退化症的成因相對一般腦退化症廣泛,可以是飲酒過量影響腦部、新陳代謝問題如低血糖引起腦部傷害,又或基因疾病等。郭志銳補充,「約10%早發性腦退化症與基因有關,因此患者較多見有家族病史。不過他們的徵狀不盡相同,治療亦有分別,宜及早諮詢專科醫生作出判斷。」
容易被誤解
不少患者出現徵狀時仍然在職,甚至是家庭經濟支柱,更上有高堂,下有子女,面對的挑戰更大。例如在家庭的角色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部分人工作效率下降而不自知,或需提早離開工作崗位;疾病未能從表面察覺,當溝通出問題就容易讓他人誤解為精神或性格障礙;疾病跟隨終身,早發病令財政壓力增加;而社區上的支援大多針對長者,令他們求助無門,更遑論家人或照顧者。
提供免費支援
為幫助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及其家庭,賽馬會耆智園推出為期3年的「賽馬會早發性腦退化症支援計劃」,免費支援40至65歲懷疑患病或已確診的人士及其照顧者。個案經理兼註冊護士潘曉陽解釋,「計劃為未確診者提供認知能力測試及相關評估,有需要可轉介專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確診後將加入為期3至6個月、共10節的服務,包括疾病知識、照顧技巧、溝通策略、壓力及情緒的應對等,過程有個案經理跟進;有需要也可轉介至專科或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等專職治療。現時目標為支援250個家庭。」
最緊要開心
蒙先生為計劃參與者,其太太於64歲時確診,「當時發現她回家不懂用鎖匙開門,更找來開鎖佬;又有一次忘記如何使用提款卡而『食卡』,便知道一定要求醫。」確診後加入了計劃,評估發現蒙太太活動能力仍佳,但記憶力、程序上變差,於是建議蒙先生用蒙太的角度看事物,幫助他們溝通減少爭拗。蒙先生亦領悟到照顧方法,「毋須跟她講解原理,只要讓她記住步驟,並變成習慣,例如開電視要先開電掣,再按遙控。她現在每天起床後都會自己開電視、拿報紙看,再對我哈哈笑。最重要是她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