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接受員工健檢才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高達140-150mg/dL,糖化血色素將近8%!」44歲的王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一開始我不以為意,想要自己透過飲食管理控制血糖,但體重卻直直上升,一路胖到90公斤。」
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王小姐說,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沒有出現心血管相關的併發症。
「我曾嘗試過斷食,但卻導致血糖不穩定,容易頭暈。」王小姐說,「與張醫師討論後,才找到較合適的方式,並搭配運動與藥物,大幅提高了生活品質。」
「我每天量體重並記錄飲食日記,方便每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持續的努力下,不僅順利戒掉含糖飲料,習慣控制澱粉攝取量,也學會選擇對的食物。在藥物方面,醫師選擇了一天一次的降血糖藥物,幫助我血糖的穩定,相當方便。」王小姐說,「建議新手糖友設定階段性的治療目標,別好高騖遠,不管是血糖、用藥、飲食、體重,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狀況並找尋適合自己的執行方式,便能順利達成治療目標!」
飲食管理對於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控制吃進去的糖份,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理想。張必正家庭醫師診所院長張必正醫師說,如果飲食沒有控制,便需要使用更多藥物,而較容易出現副作用,也可能會漸漸失去效果。所以我們希望糖友能夠把飲食控制好,讓藥物可以減到最少,在副作用較少的狀況下,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生活品質也能維持的很好。
調整飲食比例 控糖又不挨餓
「很多人會以為只有甜的食物才有糖,這是錯誤的觀念。」張必正醫師說,「我們常花很多時間讓糖友了解什麼是碳水化合物,他們就比較能夠理解除了會甜的食物之外,馬鈴薯、番薯、稻米、紅豆、綠豆等澱粉類食物都含有糖分,容易讓血糖升高。」
舉例來說,糖友最好要戒掉麵包,因為麵包有油、有糖、有澱粉,熱量較高,即使某些麵包吃起來不甜,仍較不利於控糖。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糖友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容易餓肚子,而且沒有辦法進行勞動型工作。張必正醫師說,其實糖友可以調整飲食的比例,減少澱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包括奶類、蛋類、魚類、肉類、豆類。蛋白質能夠產生的熱量跟醣類相同,且可搭配適量油脂,所以並不必餓肚子,也不會有缺少熱量的問題。
定期量體重、飲食紀錄、運動
糖友想要做好血糖管理,日常生活上也有一些小撇步,張必正醫師說,建議一天量兩次體重,早上一次、晚上一次,並使用固定的穿著與體重機來量。
飲食規律性很重要,盡量每天定時定量,血糖會比較穩定。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請糖友紀錄飲食日記,詳細列出每天吃的食物與份量,不只記錄三餐,還要記錄點心、零食、消夜,這樣便能共同討論,評估需要調整的部分。
「我會挑出一、兩項原本每天都吃的食物,並和糖友討論是否改成一週吃兩、三次。讓患者可以接受,也能夠漸漸改變。」張必正醫師說,「我們盡量讓糖友能夠輕鬆、自在地過控糖的生活。」
在運動的部分,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包括騎單車、跳舞、慢跑、游泳等,可以鍛練心肺功能,也能消耗熱量,幫助體重管理。
另外,平時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並攝取足夠的水分,幫助排便順暢,吃進去的東西才不會都積在肚子裡。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幫助糖友建立信心,讓他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助控糖達標
糖尿病治療的大原則是糖化血色素(HbA1c)不要超過7%,張必正醫師說,剛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很認真地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體重管理,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但是飲食、運動的效果會比較慢出現,大部分要半年後才能看到效果,因為身體的改變需要時間,所以會建議開始用降血糖藥物,保護身體器官免受高血糖的傷害。
藥物的角色相當重要,治療的目標在於避免眼睛、腎臟、腦部、心臟等器官受到破壞,而且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糖友也可以選擇一天一顆、不經肝腎代謝且不容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張必正醫師說,所以在回診的時候,除了抽血之外,也要與主治醫師討論,進一步安排眼睛、腎臟、心臟和周邊神經的定期檢查。
貼心小提醒
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型態皆不相同,糖友要和醫療團隊詳細討論,擬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控糖生活也能夠過得輕鬆、自在!為幫助糖友能更加了解糖尿病照護資訊,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方便線上提問互動,鼓勵糖友多加利用。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糖尿病控制飲食不必餓肚子,吃對食物、規則服藥才是關鍵,醫師圖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