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8-01 06:00:00

過急易焦慮 改善小習慣可紓緩

分享:
(iStock圖片)

(iStock圖片)

 「唔使急,最緊要快!」香港人生活繁忙,不論讀書、工作也講求速度,加上工時長無暇紓壓,容易精神緊張,導致過分焦慮。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指出,凡事強求速效,正是誘發焦慮的主因之一。與其待壓力「爆煲」才求助,她建議可先從改善生活習慣,減少負面說話開始,配合紓緩小工具,逐步減低焦慮感及併發的負面情緒。
壓力人人有,適當的壓力可以當成鞭策和警惕;但如果壓力大到引致失眠、胃痛、胸悶,並經常焦慮到困擾日常生活,就應該盡早尋求治理。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表示可改變生活習慣抗壓減焦慮。

註冊心理學家蔡穎妍表示可改變生活習慣抗壓減焦慮。

童年經歷 成焦慮源頭 
蔡穎妍表示,過分焦慮的人,不少在孩童時期有過不快經歷,再加上日後在生活、工作、家庭或感情上不順心,又沒有及時作適當的情緒疏理,久而久之,容易凡事都看得負面;由於害怕出錯,凡事都會過分小心,因而形成時刻焦慮的情緒反應。父母常過分憂慮,子女長大後,焦慮感更強。

心理治療 打破焦慮慣性
針對過分焦慮的情緒,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方案,主要先以行為治療,目的是打破慣性的焦慮模式,令求助者明白,過去不成功或不順心的情況,不代表永遠會發生。此外,也配合情緒治療,當中或加入催眠療法,讓他們可在最放鬆的環境下,尋回第一次產生焦慮的情緒,確定情緒指標,並改變其「凡事不能有錯」的根深柢固心態。


 

adblk6
以治愈音樂配合心理學家獨白的光碟,有助紓緩焦慮。

以治愈音樂配合心理學家獨白的光碟,有助紓緩焦慮。

調整心態 抗壓減焦慮有秘技
誘導過分焦慮人士調整心態,一般會訂立為期約3個星期的心理治療計劃,由日常言語開始,減用引起負面情緒的字眼如「死啦,點算好?」之類。蔡穎妍指出因為說話會影響思維,繼而影響行為,而行為正是性格的顯現。

生活習慣方面,由於不少焦慮感重的人士,飲食和作息習慣較不健康,所以著他們先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早上起床後先以清水加蘋果為第一餐,代替精製食物如三文治,幫助清理腸胃,令心情舒暢迎接每一天;另又建議晚上睡前洗澡,幫助沖洗日間累積的不安思緒,帶著乾淨輕鬆的身心入睡。

蔡穎妍續稱,心理學上人體的感官體驗也可紓緩焦慮,例如聽覺方面,可以嘗試聽一些以治愈音樂,配合心理學家心靈獨白的光碟;觸感方面,搓按壓力球,亦是宣洩情緒的好方法;至於嗅覺,可嘗試洋甘菊花茶包,泡起來靜神的味道令人感舒服;這些小工具有需要時可幫助抗壓減焦慮。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