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熱線一項研究顯示,每3名護老者就有1名瀕臨心理崩潰。(蘇文傑攝)
隨著人口老化,社會上的「護老者」逐漸增多。有研究顯示,每3名護老者就有1名瀕臨心理崩潰,女性、中年、在職護老者自殺風險更飆升,負責研究的機構呼籲護老者平衡工作與家庭,多關顧自己、留意精神健康情況,並建議服務提供者考慮提供設24小時支援。
三成七護老者處高負荷狀態
生命熱線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透過社區訪問及公開體驗活動訪問942位需照顧60歲以上長者的「護老者」,盼發掘隱性及高危護老者,提出具體支援建議。結果顯示,37.4%受訪者處於「高負荷」狀態,面對極大的照顧壓力,顯示長期照顧工作對身心健康的嚴重影響,其中40.3%更同時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另16.5%曾出現自殺或自傷念頭,反映照顧壓力與心理健康危機密切相關。
秦維德表示,女性護老者(41.5%高負荷)以及在職護老者(50.1%高負荷)的壓力顯著更沉重,55歲以下的護老者亦有近半處於「高負荷」狀態,情況值得關注。他又指,就業狀況與照顧時數的交互作用會進一步加劇壓力,若在職護老者每周照顧時數超過21小時,其同時面臨抑鬱焦慮及自傷風險的比例更攀升至13.2%,反映「在職護老者」需在職場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的現實困境。
過來人曾每日感壓抑「好冇希望」
四十多歲的Maria是家中唯一的照顧者,與患嚴重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同住,平均每周照顧時數約二、三十小時。本身從事教育行業的她分享,自母親2018年確診認知障礙症中期後,便開始抽大量時間照顧和安排長者生活及服務,同時開支大增,但因本身有收入,未能使用院舍券或取得低收入支援。此外,非牟利機構較少在周末提供服務,「無得唞一唞」,工作日亦不時出現突發情況,如在Maria加班至半夜回家後,發現母親不舒服需要入院,待早上6時終於照顧母親「上到病床」,再過兩小時就又到上班時間。
Maria又表示,疫情嚴峻期間日間中心不再提供服務,她也需要在家工作,二人便每日「你眼望我眼」,母親感染新冠後,更會在每晚凌晨2時至6時期間起身,令她數年間都未有時間處理壓力,一直「好繃緊咁沖衝衝衝」,並形容照顧母親似「又打緊工」;至2021年終於安頓下來,才驚覺自己原來已壓力爆煲,每日過得「好壓抑、好冇希望」。
為完善護老者支援體系,生命熱線去年10月啟動為期3年的「賽馬會逆風導航護老者支援計劃」,盼透過社區外展及彈性服務模式每年接觸過千人,並主動識別起碼250名隱性及高危的護老者,提供早期介入輔導及家庭協調支援,當中包括彈性護老者服務、個人及家庭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