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覆傳統觀念 研究:無證據顯示抑鬱症由大腦物質失衡所致
為何人會患上抑鬱症?過去30年流行的一種解說是因為大腦的化學物質失衡,當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不足時,加上其他誘發原因,便可形成抑鬱症,亦因此針對調節血清素的藥物被廣泛用於治療抑鬱症及其他情緒病,但最新的分析卻指沒有證據支持這種理論。
關係非常薄弱
倫敦大學以「傘狀回顧」的方式,全面回數十年間關於抑鬱症的文獻,從而評估體內血清素及相關物質水平與抑鬱症是否真有關係。結果發現,血清素受體和相關蛋白的水平,與抑鬱症患者血清素活性異常的關係非常薄弱甚至不一致,其中有實驗利用控制飲食降低血清素水平,並未發現血清素不足會增加抑鬱症風險。

傳統上認為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不足,加上外在誘發因素,便可能形成抑鬱症。
集中處理壓力及創傷
研究團隊經過深入分析後,認為沒有證據支持抑鬱症是由於血清素活性或濃度降低所致,並建議抑鬱症治療或應調整重點,集中處理患者的壓力或創傷,以及透過解決潛在因素、心理治療、運動和正念思維等方式,達到改善病情的效果。有關研究已刊載於《Molecular Psychiatry》。

研究認為治療重點應調整至處理患者的壓力和創傷。
不宜自行停藥
參與研究的學者指出,讓患者確信抑鬱症是源於血清素或大腦化學物質失衡,可能會令患者未能明智選擇合適的治療,尤其是醫學界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抗抑鬱藥物對大腦的實際影響。但亦提醒正使用抗抑鬱藥物的病人不能自行停藥,以免病情出現變化或被停藥產生的不良反應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