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速度越來越慢、容易跌倒,無力將毛巾扭乾,都是肌少症病徵,據統計40歲時肌肉每年減約7%,70歲時流失量年減15%。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李凱平(圓圖)指,肌少症易被忽略,只能透過手握力測試(肌少症患者︰男少於26公斤,女少於18公斤),6米步速測試(每秒少於0.8米)及生物電阻分析骨骼肌質量指數(男每方米少於7公斤,女少於5.7公斤),才能分析身體的肌肉質量。

每周2至3次家居阻力運動有助訓練快縮肌。
該院於去年7月將21名肌少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做傳統物理治療及物理治療阻力運動訓練,兩組維期8周。當中做傳統物理治療組,步速比原本快9.5%,但阻力訓練組則快34.5%。
惟要提升肌肉質量亦需均衡飲食及攝取足夠蛋白質配合,東區醫院營養部營養師羅佩儀指,肌少症人士每日需要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蛋白質才足夠,即一名50公斤日需60克。她建議長者每日進食6至8份高蛋白質食物,每份約1杯150毫升乳酪、1兩肉或魚、4平湯匙煮熟的黃豆、一隻蛋或5湯匙芝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