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濕地,首先想到米埔或濕地公園這些「天然明星」,惟原來一片廢棄棕地亦可透過後天「灌溉」,形成一片擁有逾180種自然物種、佔地50萬方呎的私人濕地——沙埔「候花園」。新鴻基地產透露,明白香港后海灣濕地保育區是個很敏感的地方,但連外圍的濕地緩衝區也不主動做些事,等同「被動式破壞」,冀「候花園」模式可起示範效果。
圖:林俊源
本港四大地產商之一的新地,於元朗一個發展項目,用1年左右開展「濕地修復計劃」,將原本荒廢到「水都無」的棕地,透過挖水道引錦田河來自后海灣的鹹水及雞公嶺山水,再引入天生天養的本地蘆葦、紅樹等物種,成功修復為香港少見的鹹淡水濕地。「候花園」亦吸引到屬近危物種、獨愛鹹淡水環境的豆娘(蜻蜓)「廣瀨妹蟌」,根據資料本港只曾在6個地方找到。而截至去年底,「候花園」亦曾錄得其餘稀有物種,包括易危級的蜻蜓「班灰蜻」、非常罕見的「素雅灰蝶」等。
地產商:保育發展不需對立
與「綜合發展及濕地改善區」規定發展項目「不會有濕地淨減少」不同,身兼香港規劃師學會理事、新地地產策劃及發展部的規劃總監黃舜浣指出,這個發展項目不在濕地緩衝區之內,因為當時這片棕地太多作業者,認為政府連如何規劃也未確定,故屬「未指定用途」。黃舜浣經考察周邊環境後,認為發展賺錢的同時,亦可主動作一些保育,與工程管理部商議後,決定「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修復這個地方;她亦認為將「環保同發展兩個對立」無好處,任由后海灣濕地的濕地保育區自然發展「都係唔得㗎」、「好多漁塘荒廢咗」。
保育濕地只需25元
「候花園」修復計劃於整個發展項目中用約3千萬元,而業主需負責保養的費用只佔管理費的2至3%,以一個324方呎的單位計算,即每月只需繳約25元保育濕地。新地指,設計「候花園」時,考慮原本環境,包括利用錦田河的潮漲潮退,以及原生物種本地蘆葦,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另外,新地需定期向漁護署遞交「保育報告」,讓政府審視是否符合「入紙」時的承諾。
濕地專家:有參考價值
香港濕地保育協會主席劉惠寧認為,「候花園」項目有參考價值,惟未必可以複製去其他地方。他指出,大部分修復項目都是「目標為本」,「候花園」的面積對保育豆娘「廣瀨妹蟌」算是大,但如果吸引目標為水鳥這些大型生物「就難啲」,而且濕地修復最難處理為「水」,並非每個地方都近河流可引水。他建議,保育濕地最佳方法仍是一大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