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技術性工人的老齡化和短缺問題,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近年引入建築機械人技術以彌補部份人手供應的缺口,至今已有近40個項目的承建商已開始或將陸續使用建築機械人。為應對技術性工人的老齡化和短缺問題,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近年引人建築機械人技術以彌補部份人手供應的缺口,至今已有近40個項目的承建商已開始或將陸續使用建築機械人。
姚勳雄:相信機械人不會取代工人
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發展及建築)姚勳雄介紹,「建築三一萬能俠」室內機械人集批盪、打磨、噴塗等表面處理工序功能於一體,底座能360度運行及自動平衡,並能利用激光感知周圍場景,透過人工智能視覺感知天花、管線等障礙物,再運算及規劃最佳的路徑施工,從而提高施工效率,將工程的整體時長縮短約一成。
他指,機械人分為大小2個型號,大號機械人展臂後高約5米,可在停車場、公共運輸交匯處等樓底高的地方施工,而機身輕的小號機械則高約1.3米、展臂後約3米,可經物料輸送機,到公營房屋單位樓層進行牆面和天花處理的工作,減少工人進行重複性高的高空工作。他解釋,操作員只需利用應用程式控制工序,容許一人多機作遠程操作,數分鐘內就可轉換不同工序所需的配件;機械人又具備環保功能,如收集打磨工作時所產生的灰塵到外置的塵袋內,讓機械人提高工地安全、施工效率和靈活性之餘,還能改善工作環境。
姚勳雄認為,伴隨數碼化建築時代的來臨,未來建築業需以數碼化、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相信機械人不會取代工人,只會協助工人、達成人機協作,及為前線建築人員提供一個更安全、省力、整潔的工作環境。房委會未來會與不同機械人供應商緊密溝通,提供場景作試行及調研開發,盼經多方合作後、出現更多在公營房屋項目的機械人兵團,並希望建築技術日趨成熟後,會因工地安全得到提高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