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是市民不容忽視的課題,但社會的性別定型使部分男士避諱求助。香港心理衞生會今年首9個月以問卷形式,訪問1,837名成年男士了解其精神健康狀況,發現逾三成受訪者可定義為中度及嚴重精神風險人士。若以年齡劃分,就顯示35至54歲組別的中年受訪者較需要關注,因三成屬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風險的個案當中,有近六成為35至54歲男子,即需要考慮提供臨床介入服務作支援。
工作、經濟等屬常見壓力來源
機構趁今日(19日)「國際男士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最常面對的壓力來源,分別為工作、經濟問題、健康問題和家庭等,惟結果反映男士受限於刻板印象和服務宣傳不足,往往沒有足夠動機和知識求助,直至情況惡化、甚至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已婚男接受輔導前常感繃緊
有超過六成受訪者均表示,不會向社福機構或專業人士求助,原因包括認為求助會被人看不起、屬脆弱的表現、覺得尷尬等,部分人只會在情況已變得很嚴重、不想變得更糟下,才會主動求助。
現年35歲的已婚男士Eric,正參與由香港心理衞生會推出的賽馬會「再闖男天」計劃,接受個案輔導服務和接納與承諾治療小組。他指,參與前正受焦慮情況困擾,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工作壓力,當時身體容易繃緊、經常感到肚子不舒服和心跳加快,工作上亦出現專注力不足等,維持4個月的情況十分影響其家庭與生活。
Eric在接受個案輔導服務和接納與承諾治療小組後,認為可認識到男士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面對挑戰,而經社工輔導亦更開始留意身體發出的警告信號,同時變得更積極應對和處理工作問題。在接受社工輔導期間,他更學會價值觀上的轉變,例如現在會鼓勵自己學會去認可每一次自己的努力。
心理衞生會推程式方便求助
香港心理衞生會臨床心理學家李嘉欣指,35至54歲的男士面對較多人生轉變,如工作環境改變、婚姻轉變、養育小朋友等,使其情緒更容易牽動。機構指,「再闖男天」計劃開始至今已有49人接受輔導,當中12%在接受服務前3個月內曾想過自殺。有見及此,機構上月推出電話應用程式,讓男士預約社工或臨床心理學家進行網上輔導,盼提供更全面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