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口若處理不慎,或會受細菌感染,輕則留下疤痕,重則或致敗血症,有死亡風險,妥善處理傷口,有賴護士專業護理技術,瑪嘉烈醫院造口及傷口護理顧問護師羅小明(圖)入行近30年,不單處理無數病人的傷口,亦安撫他們心靈,更積極培訓護士及舉行講座,傳承全人服務及對病人的態度。
曾到英國修讀護士課程的羅小明,於1990年回港後在瑪嘉烈醫院擔任外科護士,3年後再負笈英國進修傷口護理,眼見當地的護士診所系統成熟,護士與病人能建立信任關係,她亦冀把系統及技術引入香港。翌年,她再回瑪嘉烈醫院後,便成立造口及傷口護理護士診所,並於2013年成立跨部門小組委員會,監察及改善院內的褥瘡發生率,成功由2%大減至0.5%。
羅小明的日常工作,主要處理院內各部門的複雜及嚴重的傷口及造口護理,並因應病人的身體、營養及衛生情況,進行護理及教育,按傷口情況挑選不同物料的敷料,以及評估病人是否需要利用技術去疤。令她最深刻的一次,是曾有病人不願意造口,起初態度冷漠消極,其太太亦抗拒護理丈夫的造口,但羅卻悉心為病人出院前提供適當的培訓,教育病人及其家人護理方法,減輕病人出院後的生活壓力,並提供心靈輔導,最終病人於覆診時更主動示範如何處理造口情況,羅指,「看到他由冷漠到願意接受,十分鼓舞。」
舉行過百場講座工作坊
注重傳承的她,98年起推行造口及傷口聯絡護士培訓計劃,過去十年於該院及九龍西聯網舉行過百場講座及工作坊,向逾2,850位護士傳授傷口護理技巧,及對病人的態度。她笑指,自己身為病人的同路人,除了要理解他們的需要、處理傷口及教導他們自我護理外,亦要為病人提供心靈支援,讓他們更易接受自己的病情,更有自尊及自信地面對。
羅小明處理過無數傷口、見盡人生百態,回顧自己數十年的工作,她笑指至今自己的熱誠未退,「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每當看見自己能感化病人,使他們能正面地面對病情,都很有成功感。」她今年獲選為醫管局傑出員工之一,她指本月底退休後,仍會重返醫管局,繼續服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