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感身心俱疲、工作壓力大的情況十分普遍,本年度精神專科服務新症更超過5萬宗,連續4年增加。有調查顯示,三成以上受訪者受中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壓力困擾、焦慮影響。而睡眠質素又與精神健康互相影響,有臨床心理學家指,每周出現3次難以入睡等失眠情況及至少維持3個月,並有顯著困擾或功能障礙,或已屬患有失眠症;提醒失眠者若想好睡好起,切忌睡覺時間不規律和午飯後補眠,以防晚上「眼光光」。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Re:Fresh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連同香港教育大學,去年4月至今年3月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4,874名平台使用者。受訪者以「情緒自評量表」量度抑鬱、焦慮及壓力情況,結果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困擾比率均達三成以上,自評抑鬱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有37%,壓力達此程度亦有40%,有中至非常嚴重焦慮的比率更達48%。研究同時分析不同年齡組別,發現介乎18至40歲的受訪者面對中至極嚴重徵狀的比率,都較其他年齡組別為高。
團體於去年10月至今年3月訪問358名受輕度至中度睡眠困擾的本港成年市民,有73%受訪者直言,對生活有中度至非常嚴重影響,指有輕度影響亦有22%。至於認為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和焦慮的比率分別為34%和31%。調查亦顯示,失眠困擾程度越高,整體情緒健康狀況顯著較差。
每周三、四晚失眠致脾氣差
在社福機構擔任文職工作的曾小姐,自投身職場便每周有1至2晚失眠,曾試過到起床時間才能入睡,初時認為情況未至須即時處理。惟確診新冠肺炎、長期在家時,發現睡眠質素更差,失眠增至每周3至4晚,致個人情緒和免疫力都受到影響。她舉例,曾因不滿同事工作表現,指責對方時語氣過重,並且沒有足夠精神處理繁複的工作。她隨後接觸網上課程,認識到影響睡眠的不良習慣和改善方法,現時睡前6小時都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半夜睡醒便會做些拉筋等靜態輕鬆活動,20至30分鐘便能再次入睡,情緒也變得平和。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臨床心理學家鮑海茵表示,每星期出現3次難以入睡、間斷睡眠或過早睡醒,情況至少維持3個月,並有顯著困擾或功能障礙,已屬患有失眠症。患者的日間生活質素會受影響,以致在不同生活範疇、工作崗位或生活角色中都無法發揮,甚至影響人際關係。而一些正面的壓力來源也有機會誘發失眠。即使當事人適應轉變後,失眠情況會逐漸改善,但不良習慣、不利睡眠的想法或緊張的身心狀態,有機會令失眠由突發性演變成長期。
過分憂慮失眠更難入睡
鮑海茵提醒,晚上上床睡覺的時間不規律,以及午飯後的補眠都是失眠大忌,或令晚上睡意不太濃烈而「眼光光」。而部分人或不自覺地過分憂慮失眠,愈想愈焦慮,愈緊張就愈難入睡;而若一些想法令腦袋混亂、情緒焦慮不安、煩躁,身體亦會作出肌肉繃緊、腸胃不適、疼痛疲倦等、無胃口等反應。她建議,失眠人士留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及情緒,培養健康習慣、調整思想,建立好眠的良性循環。
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總監盤鳳愛則表示,其自助平台於今年首季有10,938人使用,較去年同期增加57%;使用人次更大增2.4倍至89,877次,反映線上精神健康服務需求相當大,同時可減輕親身見面引起的心理障礙或被標籤的疑慮。她同時建議政府將精神健康納入基層醫療願景,加強地區協作,並增加培訓臨床心理學家,加強對精神健康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