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愈來愈多人愛運動,如長跑等。原本注重健康是好事,但是當遇上關節痛或肌肉痛,卻不去求醫,反相信網上社交媒體或即時通訊群組的推介購買口服消炎止痛藥,由於部分消炎止痛藥並非人人適用,如果胡亂購買服用,隨時增加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
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主席兼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指出,2013年一個本港調查發現,業餘運動愛好者有25%認同臨近比賽,痛都要「頂住先」;另有62%人會自行處理痛症,分別只有24%及16%會向物理治療師及醫生求助。
兩類止痛藥
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為撲熱息痛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兩類,前者主要用於治療輕微至中度疼痛,只有輕微消炎作用,但如過量服用,亦有導致肝臟受損風險,使用長效撲熱息痛宜多加留意;後者是輕微至中度急性受傷的首選止痛藥,有消炎及止痛功效,手術後亦常應用。
李靜芬指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副作用包括可能誘發哮喘、出現水腫等過敏反應、傷及腎臟、引致血壓上升等。如屬COX-2抑製劑一類,更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37%、心臟衰竭風險128%、死亡風險22%,因此是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患者的禁忌藥物,而由於不少人是高血壓及心血管病的隱性患者而不自知,自行購買這類藥物服用非常危險。」

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早前到社區藥房購買消炎止痛藥,發現毋須醫生處方也買到管制藥物。
先處方外用消炎藥
如遇上關節痛,建議盡早求醫,而根據國際痛症治療指引,均認為應先處方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貼藥或藥膏。李靜芬解釋,「2010年一項比較口服及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研究,於血液中檢測到的藥物濃度,口服組比外用組高逾17倍,而在肌肉及筋腱部位,兩組的藥物濃度則相若,顯示外用藥物對患處同樣有效之餘,入血濃度較低,較為安全。2017年另一項臨床研究則顯示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外用組比口服組低36%。」
心臟停頓半小時
現年四十多歲的吳先生,以前是一位業餘跑手,曾參加過十多次長跑比賽。於2005年一次跑步比賽前,因感冒及喉嚨痛,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結果比賽中途突然暈倒失去知覺,心臟停頓沒有呼吸,急救半小時後才開始有心跳,送院後要在深切治療部治療一周,並發現是隱性心臟病患者,體內需植入心臟去顫器,之後轉到普通房,住院一個月才出院。

李靜芬(左)及吳先生(右)呼籲大家勿亂服止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