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青春期,不少年輕人都會開始注重身形體重,刻意瘦身節食減肥,15歲的Maggie(化名)便是其中一人。Maggie自小都有追求完美的傾向,自踏入青春期階段更對自己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惟加上學業的壓力和家庭問題影響,Maggie的體重跌至約30公斤的水平,出現飲食失調問題之餘,更開始有抑鬱症狀,最終需入院接受治療。
精神科專科樂芷穎醫生表示,飲食失調常見於年輕女性身上,男女比例約為1比10,嚴重的個案需要入院治療改善營養不良狀況,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去學習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因欠缺自制力而影響情緒致抑鬱
「飲食失調可分為厭食症、暴食症及狂食症三類等,當中厭食症或暴食症患者都是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出現了扭曲的概念,厭食症患者體型比較瘦,暴食症患者則未必和正常體型有大分別,因為暴食症患者會在暴食過後做出各種補償行為,例如扣喉、服用瀉藥等。至於狂食症的患者則不會出現補償行為,所以體型會較肥胖,甚至會出現糖尿病等。不同類型的飲食失調症患者,都會因為自己的控制能力不足而對情緒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很多時都有機會同時患上抑鬱症。」
樂芷穎醫生解釋,抑鬱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情緒病,與腦內傳遞物質血清素失調、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患者會持續兩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出現不開心狀態,不過部份患者可能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情緒,而是透過身體症狀來反映。當中主要症狀包括長期不開心、負面想法、自責、失去希望感、食慾變化、失眠等;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痛、疲勞、腸胃不適,但嚴重者可能伴隨自殘念頭、幻聽或幻覺等症狀,有時需要身邊人留意才能察覺病情。
抑鬱症主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
如果患者同時出現抑鬱症問題,醫生則需要額外針對抑鬱症的徵狀處方藥物治療。樂芷穎醫生表示,傳統的抑鬱症治療作用於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目的是改善患者腦部血清素失調的問題,紓緩患者的負面想法及情緒,甚至行動力不足等。不過部份患者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一般,亦有部份患者屬於較難治療的類型,即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藥物後,病情依然未有明顯改善,需要再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
噴鼻式藥物可增谷氨酸 改善情緒
傳統作用於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抗抑鬱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原理去減少腦部神經遞質被再吸收,繼而達到改善神經遞質失衡的情況,一般需時約4至6星期才會有明顯效用。近年醫學界發現另一種腦部運作機制,嘗試透過增加谷氨酸釋放,去改善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表現,繼而改善情緒控制。研究指,使用谷氨酸受體調節劑後24小時,便開始起效。而新藥物配合傳統藥物使用的話,治療效果會更好。
樂芷穎醫生表示,新的藥物是以噴鼻形式使用,患者需要於診所或醫院內由醫生處方使用,初期需要每星期用藥2次,及後則可以按情況每星期用藥一次。樂醫生提醒,不同人接受治療的成效各有不同、副作用與風險亦有不同,患者應與主診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