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香港的第三號殺手,當血脂等物質在動脈內壁積聚,令血管收窄則會影響血液流動,引發心肌硬塞、心絞痛等冠心病。為舒緩血管阻塞,患者可進行「通波仔」手術(通波仔手術英文︰Angioplasty),有助擴張血管,減低心臟病發的機會。到底「通波仔」的原理及手術程序是怎樣的?幾時需要「通波仔」?撰文:Bowtie團隊
本文轉載了Bowtie醫療資訊團隊的文章,由心和醫療心臟科專科醫生—甄振庭分享關於「通波仔」手術的資訊,與讀者一起了解「通波仔」的原理及手術程序、手術風險等須知。
甚麼是「通波仔」手術?
「通波仔」手術,又稱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或血管造形手術,為冠心病病人擴張已收窄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再流通,降低心臟病發風險。醫生會用導管把氣球插入動脈,以擴張氣球的方式壓縮阻塞動脈的脂蛋白物質,從而撐開動脈。
何時需要「通波仔」手術?
在正常情況下,醫生會先為病人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如果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嚴重收窄或阻塞達七成時,醫生便會建議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減低心臟病病發的機會。
在緊急情況下(如心肌梗塞),醫生會立刻為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以減低心肌缺氧所造成的傷害。當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或藥物未能紓緩痛楚時,醫生亦會為病人盡快進行手術,減少心絞痛。
「通波仔」的原理及手術過程
「通波仔」手術用導管把氣球放入動脈,醫生會先利用穿刺皮膚方法將導管放入腹股溝之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再利用 X 光技術引導導管進入心臟。氣球通常會與冠狀動脈支架一起進入血管。進入後,氣囊會在血管中張開,重新撐開血管,並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維持血管通道。
通波仔手術過程如下:
手術完成後,醫生會取出動脈內的導管。病人需要多飲水將顯影劑從尿液排出。一般情況下,翌日便可出院。如病人手術後發現胸口痛或傷口滲血,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通波仔」手術有何風險?
「通波仔」手術風險程度視乎不同因素而定,如病人心臟功能、血管阻塞程度,以及其他臨床病況等。
- 輕微併發症:對顯影劑過敏、作嘔、腹股溝或手腕併發症、傷口附近輕微瘀傷等
- 嚴重併發症:死亡(0.4-1.9%)、心臟病發(0.4-4.9%)、中風(0.1%)、緊急外科搭橋手術(0.4%),還有心律失常、心壁或心血管破穿、大血管受損破裂、腎衰竭、對顯影劑劇烈過敏及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手術後一勞永逸?有何注意事項?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血管有機會再次收窄,機會率約為 5-40%。血管再收窄視乎多種因素,包括所使用的支架類別等。手術後需要按醫生指示服食雙重抗凝血小板藥物,以防支架周邊形成血塊,若自行停藥會增加血栓風險。
病人在手術後須遵從醫護人員的建議:
「通波仔」 手術收費
「通波仔」手術收費因使用的支架而有所不同,根據近期的新聞資料顯示,本港現時私家醫院的「通波仔」手術收費由10萬至30萬元不等,公立醫院收費約4萬至8萬元不等。現時更有暖心行動資助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估計每個個案補貼約二至三萬港元。
本文獲Bowtie 保泰人壽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