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今日(17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最近香港發生一些精神健康事故,在社會上帶來很大的迴響,認為一旦有悲劇出現,社會上出現恐慌,以及對受精神健康困擾人士的負面標籤是可以理解,但不能夠只將視野聚焦在事故,更特別需要一個多角度的平衡看法,提醒數以萬計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每日生活都是平穩正常,甚至是有活力而精彩地生活。
他說,精神健康問題是社會一個不可逃避的事實,有時疾病會影響到人的思維及判斷,導致他們於極罕有的情況之下造成對人的傷害。
社會要營造不幸患病的人能安心求助環境
陳友凱認為,要有效地面對風險,最重要是塑造一個讓不幸患病的人,能安心求助的環境,讓他們得以與人溝通,從而更快地得到適切的協助;相反,如果容許社會形成一個負面、有隔膜及標籤的環境,只會令有困擾的人士對求助卻步,反而造成更多風險。
他又提到,留意到很多市民都關注如何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好的治療及服務,反映社會關注精神健康方面的進步,雖然發生令人痛心的事故,也要繼續堅持建立一個不讓恐懼控制的社會,令有需要的人士能夠舒暢地與家人、朋友及服務團隊溝通,方可適時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