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馬拉松將於明年2月復辦,相信一眾跑手都已經引頸以待。備戰工夫進行得如火如荼,訓練狀態亦逐漸提升,但如果現在遇到關節疼痛,應該繼續保持訓練強度,等待身體適應;還是稍為調整訓練量並改善身體能力,等待傷患改善後再努力?
從跑手角度出發,筆者絕對明白爭取成績時想持續訓練的心態,但遇到傷患卻勉強前行,成績可能不進反退。
跑手常見的傷患問題林林總總,其中一種為「跑者膝」。跑者膝泛指髕骨疼痛綜合症與髂脛束摩擦綜合症,症狀包括膝蓋屈伸時感覺不順暢等,痛楚於落斜或樓梯時更為明顯。
除了考慮髖、膝關節可否有效屈曲受力外,下肢關節能否做好旋轉受力,亦是減低跑者膝的關鍵。若脛骨旋轉幅度較小,大腿與小腿骨之間卸力就會變差,從而增加菠蘿蓋與大腿骨之間的摩擦,以及髂脛束在跑步時的壓力。至於盆骨旋轉幅度則會影響跑手「送髖」能力,跑手若不能有效送髖,小腿則需要承擔額外工作向前踢,令步距變得過大(overstride)而引致膝關節出現勞損。
跑手可檢查盆骨及脛骨旋轉是否足夠,確保髖及足踝關節有能力負荷跑步時的身體重量,亦可透過以下網址參閱盆骨及脛骨旋轉測試示範:https://www.instagram.com/ymmotion
本會將於今日(30/12)開始,直至2023年香港渣打馬拉松舉行(12/2)前,為跑手提供跑步基礎能力測試及傷患評估,並提供相應治療及體能訓練,非渣打參加者亦歡迎報名。歡迎透過此網址留位(https://bit.ly/3HW4YdV)或致電2743 1702查詢跑步治療及評估服務。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暨國際一級田徑教練蘇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