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過處理中風的一些謬誤,今次則想講中風的另一個謬誤。聽過不少人說曾有親友情緒激動時突然爆血管中風去世,就誤以為中風就是爆血管。其實中風有兩類,一是塞血管引致的缺血性中風,另一種是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或許你會以為爆血管較常見,因為多人講及,且病徵更來得又急又重,讓人以為這才是中風,但實際上,在香港這個華人社會,超過七成的中風都是塞血管所致。
雖然塞血管較多,但爆血管的中風通常伴隨較嚴重的後果。原因是出血可導致腦內積聚血塊,卻礙於頭骨內沒有多餘空間,故新增的血塊會促使顱內壓力上升,可引起嚴重頭痛、嘔吐、神智不清等情況,嚴重時甚至可使人昏迷。
由出血性中風而引起的病徵,必須盡速進行適當的處理,否則顱壓過高可以帶來進一步腦創傷,令一些本來沒有中風影響的腦細胞亦因為顱壓迫逼而受傷,日後出現嚴重後遺症的風險也會大大提升。
醫生處理出血性中風個案時,首先要評估病情,尤其是顱壓變化,並利用電腦掃描找出出血的位置及情況,同時亦要穩定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數,然後再考慮適合的治療方案。
針對顱壓上升的情況,較輕微時病人可能要升高頭部,若較嚴重則可能要用降低顱壓的藥物,或進行腦手術引流腦水或移除血塊,從而控制顱內壓力。
對於出血性中風的病人,找出引致出血的原因於控病十分關鍵,當中大部分個案都與血壓過高有關,故醫生要穩定血壓,以避免血壓導致腦內進一步出血。出血亦可能是由血管畸形或血管瘤所致。若能確定病因,待病人穩定後便採取措施可以加以治療,例如一些血管病變可透過開腦或導管手術處理,特別是由血管瘤引致的蛛網膜底出血,再出血風險很高,故盡早治療為佳。
至於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和其他有關中風的謬誤,下回再講解。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