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局因懷疑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倉鼠身上出現變異,而「果斷地」將二千多隻倉鼠人道毁滅,不少愛護動物者都紛紛表示震驚和遺憾。但處身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在職的慢性痛症患者,要避免人到中年被「人道解僱」,便應從今日起學習與痛症共存。
慢性痛症是指痛楚持續或間歇性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如果急症痛楚(例如是腰背扭傷)未能適切地處理,就有可能演變成慢性痛症。香港有近三成人士受慢性痛症影響,當中首三位痛症包括關節痛,肌肉痠痛和腰背痛。有調查發現近四成患者,工作受慢性痛症影響而需請病假,甚至有中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症與抑鬱症症狀。
正如倉鼠最喜愛的跑輪,永遠都跑不到終點,慢性痛症對患者的身體機能、情緒行為和社交關係這三方面,都造成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因創傷或勞損所引致的痛楚,令患者減少活動,而肌肉在缺乏運動下會變得繃緊,但身體僵硬亦可形成壓力、焦慮和失眠等心理症狀,最終患者在身心疲勞下更容易令身體受創傷。從事文職、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士,經常因久坐而坐姿不良,且因工時過長而缺乏運動,正是一群在職場跑輪內,日夜「跑數」而周身痠痛的倉鼠。
倉鼠雖嬌小可愛,但倉鼠媽媽在受驚過度下卻會吃掉親生骨肉。同樣地,慢性痛症患者須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接受與痛症共存乃治療之本,而非強求要痛楚「清零」。所謂「與痛共存」,並不是任由痛楚持續下去,而是當臨床檢查和影像檢測,皆找不到可根治的痛楚源頭,患者便需要接受跨專業的治療(包括藥物、物理和心理治療等),積極管理痛症,走出惡性循環。在與痛共存的路上,患者切忌模仿受驚的倉鼠,把骨肉的痛楚活生生地吞掉了。
疫情持續,不但令社會各階層出現抗疫疲勞和痛苦等「慢性社會痛症」症狀,更有不少行業像這次「撲殺倉鼠」般,在抗疫的大前提下變成犧牲品,被迫停業失業。唯願在痛苦的日子裡,大家都能夠像哈姆太郎一樣苦中作樂,「轉圈轉圈,舒發悶氣」。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
倉鼠給慢性痛症患者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