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寶春的猴戲扮相
每逢六月,都叫一眾戲曲愛好者期待。這是由於一年一度的中國戲曲節即將開始。
自從2010年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在仲夏舉辦戲曲節。顧名思義,活動不僅呈獻廣東粤劇演出,亦有京、崑大戲,每年更會邀請一些較少到香港演出的地方劇種,如:白字戲、豫劇、打城戲及祁門目連戲等,讓觀眾能夠對戲曲有更廣更深的認識。
予我最深印象,是2013年尤聲普、陳好逑及羅家英領軍主演的《戰宛城》。如此陣容,近年較難得欣賞,相信只有在戲曲節這類大型演出中,才可以一睹前輩的風采。欣聞本年,尤、陳二伶再度携手合作,演出《捨子記》,且看看如何在神仙故事《寶蓮燈》中,另辟新徑,爲觀眾帶來新演繹。
本年,我倒期待欣賞由名角李少春之子、台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寶春先生率團演出猴戲。所謂猴戲,基本是指以猴子爲主角的劇目,如此,則非孫悟空莫屬了。年青觀眾一般都愛看猴戲,認爲悟空這角色活潑可愛,加上西遊記劇情耳熟能詳,抗拒感一般不大,反之覺得相當親切。人長大了,反而更會仔細認真去感受猴戲那股威力。我一向都認爲猴戲難演,功夫不到家,只會把猴的習性、情態演得像人一樣,那就失去了猴的靈性。這種講究神、猴、人合爲一體的演繹,到底不易。成名演員都經歷過一番深究及體會,才可以享負盛名,這也是猴戲值得欣賞的原因。《孫悟空大鬧天宮》、《十八羅漢鬥悟空》、《金錢豹》及《無底洞》都或多或少與齊天大聖有關,適逢本年爲猴年,相信爲戲曲節添上熱閙氣氛。
除了猴戲極具欣賞價值外,崑劇《紫釵記》也是重點之一。修讀文學時,早已知道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享譽文壇。一齣《牡丹亭》,在戲曲舞台上歷演不衰,成爲家傳戶曉的名劇。脱胎自唐人小說《霍小玉傳》的《紫釵記》,亦是出色劇作,可是過去的崑劇舞台上,多演《折柳》及《陽關》兩齣。本年,適逢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際此機會,戲曲節將安排上演由崑曲編劇家古兆申先生整編《紫釵記》,以饗戲曲愛好者。
記得海外朋友都説本港戲曲節是年度盛事,它能夠網羅不同别具特色、風格的劇種,實在難能可貴。可是,這盛事如何吸引新觀眾?如何做到真正的觀眾拓展,相信更爲重要。
(相片來源:中國戲曲節2016網頁)
個人電郵:[email protected]

戲曲節中,網羅不同劇種與極具份量的演員

温宇航、邢金沙合演《紫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