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時多見一些婦女無故突然感到悲傷欲哭,情緒低落,不能自控,更會出現疲倦、精神不佳、經常打呵欠的現象,中醫稱之為臟躁病。此病若發生在孕期,亦稱「孕悲」,若發病於產後,則可稱為「產後臟躁」。

臟躁之名首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短短數字描述了臟躁病婦人特色及治法。
首先,此病多見於婦人。婦女年紀漸大,心脾氣皆易不足,或因平時體質虛弱,又易情志失調、思慮勞倦過度,導致心脾受損、陰陽失衡、心神失養而無所主。其次,此病症狀主要指患者常無故悲傷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呵欠頻作,「象如神靈所作」的情緒狀態,另亦可伴有心煩、心慌、眠差、面色不華、胃口不佳等的症狀。
最後,屬心脾兩虛的臟躁,可選用古今有名的甘麥大棗湯方,方中小麥能養心益脾,甘草及大棗皆有甘味能緩急和中,補益心脾氣血,養心安神。臨床上多經過全面辨證後,在此方中加入其他藥物配伍治療,而且配合心理及精神輔導,一般對此病都有改善。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曾芷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