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第四波疫情暫時未有明顯的緩和趨勢,每天的確診個案仍維持在雙位數字水平,截至12月16日已有120名病人在公立醫院離世。更令人擔心的是確診入住公立醫院的嚴重個案中,年齡層不只集中在長者、亦有較為年輕的個案,而公立醫院的深切治療部病情嚴重的個案亦有增加,部分在入院時已立刻需要插喉協助呼吸、甚至要使用「人工肺」,而使用呼吸機或「人工肺」治療都有較大的醫療風險,有可能引致「爆肺」或爆血管的情況。
疫情由第一波至今共11個月,已有近300名病人曾到深切治療部留醫,當超過一半的年齡為70歲以下,近日觀察到有確診病人入院後短時間便出現「插水式」轉差。根據臨床的經驗,過往入院的危殆患者中,有部分最初並不察覺自己受到感染,初期只有輕微咳嗽及發燒,導致延遲求診,病情到第二周會演變成「細胞因子風暴」,出現肺炎病徵及發燒。
為免出現延誤醫治的情況出現,呼籲市民即使只有發燒和喉痛等輕微病徵都要及早求醫,不要覺得留在家中休息幾天便會自行痊愈,因為有部分病人可能出現了「無聲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也不自知。有病人入院後躺在床上不察覺有氣喘問題,輕鬆在床上「打機」,但下床去只在幾步之遙的洗手間就感到氣促,其實病人的血氧含量可能已低於90%。
目前市民少了外出活動,未必輕易察覺自己有氣促情況。建議市民在家中可嘗試步行五丶六分鐘,若果以往無氣喘,但現時有的話,便可能反映含氧量不足,如果加上發燒徵狀的話,就必須盡快求醫。
作者為醫管局臨床傳染病治療專責小組成員胡德超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