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酸倒流常出現燒心、胸骨後灼熱疼痛、噯氣、吐酸等徵狀 ,上述症狀有時在晚上睡臥時明顯,因此時受體位及重力等因素的影響,胃內容物容易倒流,特別是賁門括約肌鬆弛者,胃酸倒流更易出現。
由於胃酸倒流對咽部、食管、氣管的損傷,而出現咽炎、氣管炎、食管炎等病變,積極防治胃酸倒流對防治咽炎、食管炎症及與胃酸倒流相關的咳嗽、哮喘有積極意義。
中醫學認為胃酸倒流是胃氣上逆的一個主要證候,引起胃氣上逆的主要原因有:一、飲食不節,食無定時,進食較多刺激性或甜膩難消化食品。二、憂思惱怒,肝氣鬱結,肝胃不和;思慮過度,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三、素體脾虛,亦是胃失和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中醫重視辨證論治,並常在中藥復方中適量加入有制酸藥效的烏賊骨、牡蠣等以增強療效,在針灸選穴上,足三里、內關是較常用的穴位,在生活調理上,飲食有節,忌進食易產酸產氣食品,及注意情志調理和睡臥姿勢的調整。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副教授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