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期,虛領頂勁除了在立身中正方面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而在勁度方面亦得見其重要性。初習武者在練習套路及練功力時,往往能夠揮灑自如,絲毫不見問題,揮打沙包時更虎虎生威。但在技擊場上,甚至網上看上一些「打架」場面,我們不難發現,揮拳的一方,當他狠狠地向對方臉上打時,只對方後退半步,揮拳的一拳落空,連人帶拳跌個人仰馬翻,更遑論對方懂得帶過拳勢。
無疑,一個人出拳時將重心加上速度,再加上肌肉力,所產生的拳擊重量是強大而傷害性大,相對而言,這樣揮拳便會使重心變得不穩定,只要對手從對方的重心著手,比如對手使出一個簡單的低掃腳,向其小腿重心絆倒;或對手使出一個簡單的帶手,便會將對手的重心偏移或甚令其跌倒,攻擊變得無效。
中國武術在考慮一個能保持攻擊力量,而又不失身體重心穩定的折衷辦法,其中一個方法便是虛領頂勁。中國武術,尤以南方武術,十分注重腰馬合一。從重心角度而言,即是將自身的重心調較到一個較低的位置,以免剛才提及「出拳失勢」的問題。誠如上期所言,假如重心維持在下身,除了令步履變得緩慢遲鈍,出拳力量亦會減弱。故此,先賢雖然不懂得反作用力(action-reaction)是甚麼,但卻充份在身法的訓練上體現出來。
無論王宗岳所著的《太極拳論》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或《太極拳經》的「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思就是解說上下對拉的一個道理。簡單而言,我們在揮拳時,當身體重心故意向下沉作為一種附加作用力傳到地下,附加的反作用力便會由地下上傳回身體。如何利用這種反作用力有效傳到身體,甚至能夠加強出拳的力度?其中一個竅門便是利用虛領頂勁將力往上拉多一點。不過,身體關節就有八大個, 踝、 膝、髖、腰、肩、 肘、頸,當中脊柱就已經有33塊椎骨組成,每一個關節都是雙面刃,可以令力量倍數加強,亦可限扣身體發出的力量,而虛領頂勁就只是訓練八大關節中的其中一個關節。作為一個武者,可見訓練的除了肌肉的爆發力,更不能忽視關節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