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06-06 11:30:00

評曾老師登峰的酸葡萄心理?

分享:

前中學女教師曾燕紅為鼓勵學生去實踐自己認為難過登天的夢想,七年前毅然決定做一件對她以言亦是難過登天的事,攀登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8848.44米的珠穆朗瑪峰——結果經歷兩次失敗後終於成為首為登上最高峰的香港女性,其勇氣、意志與毅力無可置疑,值得肯定,然而,她與眾不同的夢想成真,除了讚賞,卻也換來不少負評,為甚麼呢?這些批評又是否合情理是否公道?

在這個高度重視效益的社會,連個人夢想也要被評價分高下,其中一項對曾燕紅的批評,是她的登峰夢不算偉大,於世無益,只是一種滿足個人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ed)的慾望,沒有如無國界醫生、戰地記者那種為世人奉獻而歷險的道德宏大,因此,她的創舉不值得被傳媒大力吹捧。就此,筆者即想到之前看電影《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的評論,感慨現實的殘酷,包括不是所有個人夢想都有價值,「夢想要得到廣泛認同才有價值」!大冒險,讓自己身處險境的行徑——在華人社會算是大忌,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如曾燕紅老師這種會讓自己頭破血流可能客死異鄉令親友憂心的夢想,在儒家思想中應算是任性不孝不負責任吧?

adblk6

事實上,筆者今年的教授的心理學入門科目個案考題,以獲2016年普立茲獎及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獎項的戰地攝記(Sergey Ponomarev)為藍本,請同學思考一位一流的戰地攝記會具備的性格特質時,仍然看到這種儒家思想的軌跡,即使明知這些戰地記者讓自己身處險境拍攝訪問多國難民是為了令世人眾焦關懷地球村上不幸的數百萬人,仍有一些學生認為這類出色記者的性格特質是嚴謹盡責度低的(Low in Conscientiousness),因為他們決定讓自己身處危險的地域是不審慎、沒三思而後行、不小心的特性。如果連因為呼喚世人良知而選擇的冒的生命危險亦不算嚴謹盡責,難怪有人要公開批評曾老師的登峰夢跟本不值一提!

彭秀慧編導的舞台劇電影《29 +1》中,不少入場觀眾當目擊三十歲女主角的林若君咬緊牙關有血有淚的在職場打拼,因工作而犧牲了跟親人情人的相聚交流的時光,感到無限親切共鳴,可是當曾老師為了激勵學生而辭退工作去登峰,顚覆香港社會的主流價值的同時,亦引起一些人對曾老師的登峰夢成後被吹捧讚頌感到不以為然,並以不屑、不公道、亦不合情理的道德標準去批評她,如把她歷時七年久經鍛煉克服錯敗、遲掉工作並冒著生命危險才完成的登峰夢,矮化為無腦港女冒險為打卡呃like、見死不救、剝削雪巴人及破壞大自然等,潛藏的原因,可能是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1957年的提出的認知失調心理作緒,因為,自己選擇了為生活的安穩而放棄了看似希望渺茫的夢想,結果今天有人選擇跟社會主流價值背道而馳大冒險亦成功了,若我們充份肯定別人的相反的選擇不就為自己的信念/行為帶來相當的矛盾衝突嗎?為了調和這種矛盾而引發的焦躁不安,我們便產生動機去改變自己其中一項的認知/行為,令矛盾衝突消失,恢復調和一致的狀態。所以,當目睹曾老師的成功,有人以會否定她的夢是於世有益的,批評她歷險是自私不負責任來肯定自己的信念/行為;但同樣地,亦有人會因曾老師的成功的震撼而改變自己過去對尋夢的想法,感到再危險希望渺茫的遙不可及的夢想也有成功實踐的可能。

adblk7

人生的每個選擇,也許就如林若君崇拜事業有成的女上司所言,總有得失,探討曾老師選擇逐夢圓夢的各種代價和意義,當然可以,但這次對曾老師好多尖酸的評語,卻暴露了批評者對別人的夢想和價值的基本尊重亦不懂,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