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昨晚在醫院安詳離開,蔡姑娘,謝謝妳。」某天,我接到貝婆婆親友來電通知。
貝婆婆獨居無兒女,丈夫雖然已離世一年,但婆婆仍在處於哀傷中,期間更確診了肝癌,於是她獲長者中心轉介至支援計劃。
當我首次致電貝婆婆時,先自我介紹,希望關心她的生活,以及對病情的想法。婆婆卻淡淡然說:「蔡姑娘,妳不用勸我做治療,我一個人,已經80歲。」
婆婆當時的聲音依然鏗鏘。我明白她的意願:「知道婆婆不想做治療,那我來探你好嗎?」
家訪貝婆婆期間,我留意到她的身體消瘦,腹部略脹。她估計將不能應付日常自理,打算搬到護老院住。
她的家居環境十分清簡,沒有多餘的裝飾,惟牆上掛着一幅黑白結婚相。我說:「貝婆婆,我感覺到妳很掛念先生。」貝婆婆聽後淚如泉湧,憶起與丈夫結婚後,做小販生意賣水果。婆婆細訴與丈夫經營小販檔的年代,與同行者相處之道、夫婦互相扶持共患難之心得。
我感謝貝婆婆,讓我更認識她與丈夫兩口子的生涯,並非常敬佩他們逆境求存的生活態度。婆婆感恩我理解她,也為自己的人生感到自豪和滿足。
傾談之下,貝婆婆終於道出,原來她最記掛是她的身後事安排。
「蔡姑娘,可以幫我聯絡這位親友嗎?她會幫忙我的身後事。」婆婆說。
我說:「請貝婆婆放心,我會聯絡你親友,如她需要協助,會與她一齊辦理你的身後事。」貝婆婆聽到後,臉上即露出安心笑容。
貝婆婆的最後心願是身後事安排,我協助她為身後事的心理和實務做好準備,減輕焦慮。讓臨終的癌症患者更自主,安撫其情緒,讓她感到平安,這都是我們作為社工的服務承諾。
作者為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社工蔡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