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句「求學不是求分數」徹底改寫了香港不少家長面對子女學業成績的態度。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一生都在學習。由細個學行路認字,到小學加減乘除,大學社交獨立,投入職場、成為父母,每個階段都是滿滿的學習。
為了更好辨別個人特性,學生要接受統一的評估,而考試分數逐漸成為能力的代名詞。不知從何開始,大家顧慮到學習所帶來的壓力,由曾經吹捧精英制,到近年有學校標榜不追求分數作招徠,不用ABCDE(而用星星月亮太陽)來表達優劣,目的是希望讓小朋友能愉快學習。
興趣固然是學習的一大動力,但對成年人來說,分數依然有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好像奧運選手,跑慢哪怕是0.01秒,你都不能稱自己為冠軍。醫學院向來都是競爭激烈的地方,要在裡頭爭第一從來都不輕鬆。於是我們便偶然聽到有學生半挖苦式說道,「我只是希望60分合格就好。」
每當想到這群年輕人一但通過考試就能成為性命攸關的大夫時,心中不禁問道60分究竟是否一條合適的分界線。假設醫學院最後一個大考需要醫學生憑腦海裡的知識(不是手機google),去診斷面前100位病人。那麼答對60條,是否代表了40位病人將會失去正確的治療?
當然每年的醫科考試,總不可能所有學生都以滿分畢業。要是每人都能輕鬆一百分的話,那麼考核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錯誤,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中的必經階段,也就是經驗的累積。隨著我們在醫學裡成長,所犯的錯誤應愈來愈少。所以在一所醫院裡,應有年資較深的醫生讓年輕醫生去發問和學習。
雖然在醫學上一種疾病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一些基本的問題,例如是分辨心臟還是腦部有毛病,仍是有對錯之分。印象中有一年醫學院的學弟學妹們曾去信大學投訴考試題目太難,導致許多同學不能合格,但現實中病人並沒有讓醫生選擇難度的可能。當病人向你求助時,我們總不能拋下一句:「咁難㗎,我點會識喎!」然後就揮袖而去。勇於發問、持續學習,才是一個醫者應有的態度。
作者為眼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