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常見於初為人母的女士,因懷孕後期賀爾蒙的改變,關節和滑囊較容易發生輕微的炎症,當抱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拇指過量外展,均容易患上此症。然而,媽媽手也並非母親的專利,長期使用拇指及手腕屈曲的職業,如侍應、圖書館管理員及樂器演奏者等,都屬高危一族。
媽媽手又稱為迪魁文氏症(De Quervain),是指手背拇指側的伸拇短肌與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因勞損發炎產生疼痛。若關節有黏連,大拇指活動會受限制,在患處可摸到隆起的腫塊,甚或手腕橫紋處因腫脹而看不到皺摺。媽媽手的自我檢查是先把手臂伸直,四隻手指緊握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尾指方向屈曲,若感到該處疼痛加劇,則有可能患上此症。
患者可透過冷敷,抬高手腕及休息以舒緩炎症;若情況未有改善,建議向西醫求診,透過醫生處方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病狀,並接受物理治療加速康復。除了肌腱炎症,部份患者是因前臂橈骨與尺骨,或腕骨位置不對,令前臂及拇指肌肉錯誤用力,引致過勞疼痛。手法治療能矯正橈骨、尺骨與腕骨的錯位,讓拇指力學正確,改善活動。超聲波及干擾波治療亦能減輕組織炎症,令微細血管加速生長;伸展運動也有助放鬆繃緊肌肉,進一步幫助拇指肌腱復原。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設有為腕關節勞損患者的療程,歡迎致電2783 3636查詢。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羅培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