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09-16 12:30:00

風中同行(四):中風後說話肌肉控制失調 是「語言」還是「言語」問題?

分享:
構音障礙

中風後的影響患者溝通的,除了「語言」上出了問題外,「言語」的問題也是中風的後遺症之一。

有不少人誤以為「語言」及「言語」是同一個概念,所以釐清兩者的分別尤其重要。「語言」(Language)所指的,是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當中包括一種語言的「聽說讀寫」;而「言語」(Speech),則為說話時的聲音的質素,具體以發音、流暢度及聲線作體現。亦有人會將「語言」及「言語」對應語言系統中的「字詞」(words)和「語音」(sound)

中風患者常見的「言語」後遺症包括「構音障礙」(Dysarthria)及「失用症」(Apraxia)。由於中風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或周邊神經系統受損,使得言語肌肉控制失調(肌肉麻痺、無力、聲調控制不佳、動作不協調),影響說話清晰度。不過,病者用字及理解他人說話的能力則不受影響。

 

1. 「構音障礙」(Dysarthria)

由於執行言語動作的肌肉或神經受損,使構音器官的肌力、活動幅度及靈活度下降,從而在說話時產生不協調的情況。本來說話鏗鏘,講話清楚的人在中風後可能會出現語音含糊、說話吃力、鼻音過重或聲音沙啞等問題。依神經肌肉受損位置的不同,患者的語音特徵亦會隨之改變。言語治療師會透過訓練,改善病者的發音、呼吸協調和發聲能力,並強化口腔及臉部肌肉,以提升患者的說話清晰度。除了遵從言語治療師的練習外,照顧者亦可以鼓勵患者放大聲量、慢慢說,嘴型誇張一點、說話也會清楚一些。

adblk7

 

2. 「失用症」(Apraxia)

對比起「構音障礙」的力不從心,筆者會形容「失用症」是一個心不從力的問題。由於大腦負責計畫及排序說話動作的部位受損,導致患者說話時難以達致口腔肌肉的控制和協調。基於無法隨心所欲地把「想做的動作」轉換成「實際動作」,患者說話時會出現語音錯誤不一致、過分用力、不斷修正及嘗試發聲的行為。在自然情境下,輕症患者能夠自發說出適當話語(如:打招呼時反射性說Hello、得到他人協助馬上說謝謝),但若刻意要求患者說出特定話語,反而會導致錯誤。然而,許多患有嚴重失用症的人,雖然願意開口說話,卻說不出話來。建議大家與患者對話時保持耐心並給予充分時間,或猜測患者的意思。與重症患者溝通時,亦可配合非口語的溝通策略(如:利用手勢、圖片、溝通本、電腦打字)來促進其功能性溝通能力。

作者為註冊言語治療師Ms. Rachel

adbl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