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消費成風、香港市道低迷,上述兩者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只是有時候在街上近距離感受那種氛圍,也難免會倒抽一口涼氣,心諗今年已經咁差,出年點捱?
別以為只有零售業和飲食業遭殃,娛樂消遣那邊同樣水深火熱。就以電影圈為例,雖然2024年累收過千萬甚至過億票房的電影比比皆是──截稿(10月24日)當天,《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玩轉腦朋友2》(Inside Out 2)分別以1.07億(港元,下同)和約8,400萬暫列全年中西票房頭兩名,與2023年頭兩名《毒舌大狀》和《奧本海默》(Oppenheimer)累收1.15億和7,300多萬相若──惟元旦至今已先後有6間戲院執笠,反映大眾就算依然有錢、就算依然願意花錢,也不一定願意買飛入場。就算許冠文與黃子華「合體」的《破.地獄》將於11月9日上映,但最終全年總票房能否超越2023年「埋單」收14億的紀錄尚未可料。假若市道前景也有「天氣預報」,恐怕未來日子的「天色」很大機會「不穩定」、「不明朗」。
到底有幾差?可以參考新民黨選委界立法會議員何敬康的親身經歷。何議員日前(10月20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表帖文,以〈星期六晚睇戲我倆包場,香港電影市道有幾大鑊〉為標題,指周六(19日)晚飯後與太太去到港島某間戲院,買飛入場看由娜奧美史葛(Naomi Scott)主演、柏加費恩(Parker Finn)執導的恐怖片《魅笑2》(Smile 2)。事後發現「最驚嚇的」竟然並非電影橋段:「星期六晚上嘅戲院,竟然係專登為我倆而設嘅?即係話唔係我兩個嘅話,呢場電影可能連播放都慳返,已經算係具娛樂性嘅大眾類電影,周末賣飛都差成咁,平日市況更加難以想像。反映出香港嘅電影院市道加上消費市場確實低迷,令人擔心,而點樣可以走出呢個情況?我真係諗來諗去都未諗得通。」
未諗得通很正常,事關票房差不全然跟消費市道疲弱有關,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有一些電影票房成績慘淡,可能是作品質素欠佳,亦可以個人口味問題;要是那時那刻那間戲院那班觀眾「咁啱得咁橋」沒有選擇/不想看恐怖片,繼而導致「二人包場」,也絕非沒有可能。
另邊廂,串流平台普及,直接影響戲迷入場意欲,也是另一個主因。相信很多讀者都應該會聽過身邊的朋友這樣說:「呢套戲我都係等佢喺Netflix或者Disney+上架之後先再睇喇!」尤其COVID-19徹底令到大眾消費模式不再一樣,疫前很多人得閒就想出街玩,疫後很多人有時間都情願宅在家中,刺激「月費任睇」的串流點播服務大受歡迎:《魷魚遊戲》第一季(2021)、《黑暗榮耀》(2022)、《Moving 超異能族》(2023)以及近日hit到黐線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等劇集和節目成為人氣熱話,統統反映這種轉變。相信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旗下的串流平台「Max」(前稱HBO Max)11月攻港後,以上轉變勢必加快。
大勢所趨,品牌要提升競爭力和戰鬥力就得諗諗計仔,譬如本地薑Now TV今年起與安樂影片合作,開展「先上架後上畫」的策略,由金成洙執導、黃晸珉與鄭雨盛主演、問鼎韓國2023年年度票房冠軍的歷史電影《12.12:首爾之春》(12.12: The Day)今年5月16日在香港的戲院上畫,但早在4月19日已率先在Now TV旗下的Now爆谷台獨家上架。
《首爾之春》是韓國電影史上首部根據1979年12月由陸軍少將全斗煥策動的「雙十二政變事件」改編的電影,由於內容觸碰敏感歷史,電影上映前業界不大看好。沒料到票房大收,鄭雨盛和黃晸珉更雙雙入圍今年5月舉行的《第60屆百想藝術大賞》,角逐電影部門最佳男主角,最終由黃晸珉奪得影帝寶座。今年9月初,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宣布《首爾之春》將代表韓國出戰「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與香港代表《九龍城寨之圍城》等電影力爭「最佳國際影片獎」殊榮。
繼《首爾之春》之後,今年7月在韓國上映、由李鐘泌執導、李帝勳和具教煥主演的《絕地狂逃》(Escape)10月15日在香港放映優先場後,亦在今屆的《香港亞洲電影節》放映兩場(10月19日及10月31日),11月1日開始會在Now爆谷台獨家優先首播,未知會否像《首爾之春》那樣,在若干日子後安排在戲院上映。
《絕地狂逃》的時代背景設定於九十年代,在接近南北韓非軍事區的北韓前線軍隊裏,中士林逵南(李帝勳飾)在服役滿10年將近退伍之際,嚮往在鐵欄另一邊的自由生活,密謀潛逃到南韓。然而這個計劃給士兵金動奕(洪思彬飾)發現,他更嘗試搶先一步逃走,沒想到打算阻止動奕的逵南也同時以脫北罪名遭逮捕。為了調查脫北士兵,保衛部軍官李現想(具教煥飾)來到逵南所屬的部隊,將識於微時的逵南變為捕獲脫北者的英雄,並擢升其軍階,只是逵南去意已決,李現想誓要追捕到底。
坦白講《絕地狂逃》不乏驚險場面和緊湊情節,但故事設定和人物描寫過於單薄,林逵南的脫北經歷也太過理所當然,跟有真實歷史基礎的《首爾之春》相比明顯遜色得多,加上濃烈的「大韓國主義」意識,香港觀眾未必能夠投入其中。不過一齣戲好睇唔好睇從來很主觀,我覺得一般,不代表所有人也有這種感覺,建議11月看過電影後才再下定論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