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電影向來非市場主流,往往要配合時機上映,適逢復活節檔期,由朗妮瑪娜及祖昆馮力士主演的《耶穌的女門徒》,絕對是應節作品,影片從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又稱抹大拉的瑪利亞)的女性視點出發,重塑耶穌的傳道生涯,重新肯定她的女門徒身份,在女性主義抬頭、高呼性別平權的世代,十分應景。

溫柔地為女性充權
關於耶穌生平的電影,近代最為人熟悉是2004年由米路吉遜執導的《受難曲》,作品聚焦於耶穌釘十字架前12小時的受難歷程,《耶穌的女門徒》則是片以天主教的《瑪利亞福音》為創作藍本,選取耶穌的部分事蹟,重構瑪利亞與耶穌團隊由瑪格達拉走到耶路撒冷的傳道之旅。能幹又有主見的瑪利亞,成長於父權主義的漁務社會,因著拒絕嫁予不熟悉的男人,被視為鬼上身,捉去接受驅鬼儀式,她為了擺脫傳統枷鎖,決意出走跟隨耶穌。儘管,她遭男門徒輕視,在耶穌傳道工作上,卻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以自身經驗與感悟,安撫同遭受父輩壓迫的婦女,放下忿怨學懂寬恕,又為婦女施洗;當耶穌行苦路、釘十字架、斷氣和被埋葬,瑪利亞緊緊跟隨,更成為首個看到耶穌復活顯現的人,受差遣將復活消息傳給眾門徒。影片透過呈現公元一世紀婦女不由自主的生活處境,凸顯瑪利亞的勇氣和道德力量,溫柔地為女性充權。
各有自己心目中的耶穌
在耶穌年代,猶太人都渴望能脫離羅馬政權的管治,能夠醫病驅鬼行神蹟的耶穌,被視為帶動變革的社會領袖,亦是順理成章,對於耶穌如何改變世界,一眾門徒各有想法,包括帶領人民起義、創建烏托邦、改革宗教等,由此引伸是借宗教之名實現個人的慾望,從古至今,大有人在,現代人辦是那些宣告受感召選議員特首之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或許,瑪利亞也曾期望耶穌能奇蹟地拯救弱勢社群脫離困境,然而,當事實不似預期,她仍願抱持開放態度,觀其行、聽其言,務求更深認識所追隨的耶穌。影片中段,她與伯多祿被耶穌差遣先往聖城傳道,途中兩人遇見被羅馬兵丁搶掠苦待的村民,女方堅持先停下來照顧村民,男方卻擔心耽誤傳道任務,這關乎對信仰本質的理解,不止於口耳相傳,更需門徒活出師傅所教導的愛恕憐憫,故此,當有人背叛出賣、惶恐四散或沮喪匿藏,她卻能追隨到底。
《耶》片是《漫漫回家路》導演加夫戴維斯的第二齣長片,交出脫俗的瑪利亞和入世的耶穌,對耶達斯出賣耶穌的動機亦有嶄新詮釋,但相比起70年代歌舞片《萬世巨星》和馬田史高西斯的《基督的最後誘惑》的顛覆性,此片仍算貼近主旋律。全片對白不多,藉著遼闊壯麗的取景、充滿詩意的畫面與配樂,緩緩地凝聚情緒,雖能讓觀者細味角色的感受,但頗考耐性,沒有基督宗教背景的觀眾,恐較難投入。整體演員落力,實屬誠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