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6-04 04:30:00
日報

史前海洋聚落考古

分享:

上周末在香港考古學會舉辦了一場極具前瞻性的講座,主講者是考古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研究員焦天龍博士,題目是《中國史前海洋聚落考古》。

聚落是人類聚居、生活,文化和宗教活動的場所。在現代是城市街區或農村,在史前時代就是村落和部落。

甚麼是海洋聚落?這是相對於以農耕、狩獵和采集為主的陸地聚落而言的概念。海洋聚落是生活在那裏的人類,依靠海洋環境和資源,創造與發展海洋文化的場所。

在考古發掘出土的遺存方面,海洋聚落的主要特點是貝丘(先民捕食貝類魚類而留下的貝殼魚骨等垃圾堆積墩)、海岸沙丘遺址。

在中國,史前海洋聚落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發現,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最早的遺址在台灣東部的八仙洞海蝕洞穴,出土了打製石器廢料和骨角制的魚鈎等。證明在距今10,000至30,000年前,這裏已經有以海洋捕撈為生的先民。

第二階段距今8,000至10,000年前,主要遺址包括浙江蕭山的跨湖橋,餘姚井頭山和馬祖亮島。其中跨湖橋出土了8,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第三階段距今4,000至8,000年,這是海洋聚落發展最快的時期,發現的貝丘和沙丘遺址的數量也最多。

這時期在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海岸發現了眾多考古遺址,出土了豐富的捕撈工具和海洋生物遺骸,表明南方先民對海洋的開發利用相當活躍,航海術和航海工具已經較為發達,人們可以自由地在海上往來。從新石器時代發生的這些海洋文化,延續至後來的歷史時代,使得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直是中國海洋文化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印證了香港從遠古就和華南地區共處於一個文化圈。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