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劏房」成了近年熱門的關鍵詞,上周公布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亦花了不少篇幅研究劏房問題。其實劏房問題存在已久,是眾多不理想住房種類之一,其他還有如籠屋、板間房及太空倉等,均屬於基層市民的生活日常。近年政府煞有介事的要研究處理劏房問題,大概是多得京官的提點,認為在香港這個經濟發達的國際大都會,不應出現如此不人道的劣質居所。解決劏房問題成為大家重要的奮鬥目標之一,本地政團都紛紛表態,要求盡快「告別劏房」,政府則由財政司副司長統籌工作小組,研究解決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今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官員先為劏房改名,重新命名為簡樸房(Basic Housing Unit, BHU),取其簡單樸實的意思,官員解釋指劏房這名字帶有太多負面的聯想,所以不如改名。這在政治層面而言,是聰明的做法,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改名本身不僅是公關技巧,也是釐清思路,爭取話語權的一種手段;改名後,問題的本質便由官方去界定,今後依據官方的思路及標準去處理問題,猶如重新出發;以近日官員所創的新名詞如簡約公屋、過渡房屋等來看,都有類似作用。
其實回顧多年前由政府命名的如徒置區、廉租屋、臨屋到公屋等,何嘗不是與時並進,每一個名稱在訂立時,都有其特定的時代意義,反映當時為政者的思路。只是上幾屆某些特區政府官員一味以為自己在做實事,就可以不講公關,不爭取話語權,結果日日要救火,公關做得差不在講,往往連實事也搞砸了。今次主事官員這一步是做得有板有眼,有個好的起步點。
然而,劏房終究是個複雜而牽涉眾多深層次矛盾的社會現象,包括公私房屋供應失衡,公屋位置及設施配套不足等。告別了劏房的名字,不等於告別了劏房現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後續的工作仍多。歸根究柢,劏房問題是因為合適基層市民的住房供應不足,而整個城市設計及配套,令部分有實際需要住得交通便利的基層市民,在未輪候到公屋時,又付不起正常單位的租金,惟有選擇劏房。由政府方案所見,解決劏房問題的過程漫長以年計,可以預見的問題也多的是,包括劏房業主不主動登記、不合規劏房居民無處可搬、減少劏房供應反引致租金上升、業主繼續鑽空子等,有賴官員動腦筋去一一破解。
社會大眾也要明白,要有序解決積壓多年的問題,需時漫長,要從中實施精準扶貧的精神,協助社會底層無助的一群走出劏房困局,更需要主事官員的勇氣與承擔,不只帶領香港社會告別劏房的名字,更是告別劏房所反映的社會失衡,他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