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運動愈演愈烈,暴力行為反覆升級,受傷的不只是在前線的人員,更有廣大在後方的心靈。傷害不是來自肢體的衝突,而是來自聳人耳目的畫面,來自日常社交中的話語,來自對內心價值信念的衝擊,而這種傷害的影響往往最廣、最深。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七月初公布一項精神健康調查,指出六月至七月間香港人疑似抑鬱症的比率高達9.1%,遠高於2011年至2014年間的1.3%,亦較2014年佔中期間的5.3%高。香港人的心靈面對的暴力衝擊,急須關注。這種「暴力」的場所,不是街頭,而是言談之間。
常言「和理非」,「非暴力」的原則不只涉及肢體,也適用於溝通。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一套溝通方式,正是名為「非暴力溝通」,在這個時期特別值得推廣。所謂的非暴力溝通,是要去除溝通裡會造成傷害的成份,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簡而言之,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分別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的意思,是指在溝通時,盡可能如實地理解及傳達事實。觀察是與「評論」相對的。在如今的香港,我們都喜歡在一開始時,就進入「評論Mode」,很容易先入為主,忽略了很多內容。坦白說,平常朋友間的交談,評論是不必要的。一進入評論,就要表態,一表態,就容易激化不同意見間的矛盾,溝通就在一開始就充滿火藥味。
接著是「感受」。在談論社會議題時,我們很多時會將焦點放在道理、理性。就事論事是正確的態度,但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感受」才是最關鍵的。與其將心思花在如何說理,倒不說試試將心思放在體會、覺察自己與對方在溝通當下的感受。這樣我們較易發揮同理心,與人產生連結,有助推進接下來的溝通。
再一下步,我們可以嘗試體會自己以及對方感受背後的「需要」。這裡指的不是表面的「需要」,而是那些深層而普及的需要。表面的需要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訴求、抱怨,但如果可以體會深入一點,就可發現大家深層的需要不離安全感、尊重,而這些往往不是個別的,而是彼此的共同需求。
有了前三個要素作為基礎,我們可以提出明確的「請求」,希望如何能與對方一同找出滿足需要的方式。這種「請求」不是命令,而是要讓別人有說「不」的權利,也要尊重彼此的選擇。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形容,現時香港已面臨「精神健康因嚴重社會事故的疫症」。這已是公共衛生的議題。沙士時,政府尚會加強衛生的教育,叫人「洗手洗手洗手」。如今,我們也應推廣心靈衛生的教育,「非暴力溝通」是一重要課題,而且需要練習。
一切唯心造。每一個人若處理好自己的身心狀態,整個社會的狀態才會好。試想像,如果每一個人(不管由上至下,或由下而上)都嘗試實踐「非暴力溝通」,過去一個多月的光景,仍會是這樣嗎?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楊云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