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6-14 06:00:00

永續上樓券

分享:

港樓價高企,迫得港府不斷胡亂出招,成效未顯前更見貽笑大方,要靠官方平抑港人樓怨已越是無望,之前曾有建議用樓市指數衍生工具將樓價套戥對沖,但基於港樓走勢長期偏向單邊,只有間歇、但為時短暫的波動市出現,衍生市場根本長期苦無對手,若得不到實力強大如政府般的大莊家支持,對沖成本勁高之餘,效能亦是奇低,乍看連規模較香港更大的英國樓市衍生市場亦都搖搖欲墜,試問香港怎可輕易找到適當的對沖套戥渠道?

港樓成魔的其一重要推動元素,是港人不單只求安居、還要爭取置業,理論上250萬個單位應可足夠250萬個家庭入住,但公營(包括居屋)房屋供應比例則不足總住宅單位量的五成,而政府開出所謂未來供應大增的高大空支票根本無力兌現,再加上一如資金流入的其他特殊因素,造就了樓價全由需求主導,當前市民最大憂慮及怨氣,基本上來自上樓無日的巨大恐慌。

大膽假設由政府推出永續上樓券,凡在香港出生而滿18歲的無殼永久居民,都可無需資產審查而獲發一券,免得更耗資源,並定明不可轉讓,一生只可在公屋、居屋或私樓市場上樓時行使一次。在公屋方面,上樓券可即作輪候之用,若家庭成員如兩夫婦一齊行使,輪候時間便可按比例縮短,如此類推;至於想買居屋或私樓者,上樓券則可化為現金券,其價值以公屋興建成本及樓價指數掛鈎,每年檢討及重估一次,例如一張價值100萬元,持券者可作為購買居屋或私樓部份資金之用,家庭成員亦可將上樓券合併使用,賣家接下的上樓券,則只可有兩個選擇,其一是交向政府以原價套現,其次則只可作為換樓、即購入單一物業資金之用,目的主為推動上下對流換樓,而絕不鼓勵大量單位擁有。

上樓券為永續性質,持有者可終生隨時行使,若不行使,政府也可支付利息,並可索性透過調節上樓券息率對樓市作微對沖,例如樓市旺時,息率可上調,以緩衝買家衝動入市的情緒;當樓價大跌時,則調減息率來刺激買家入市。

這政策當然必惹爭議,諸如哪有這麼多地及耗費天文公帑等,但當下港府富甲天下,也合新特首上場後的最佳大和解方略,政策最主要目的,更是舒緩無殼者對未來上樓無望的恐慌心理預期,兼且提供公私樓的多元選擇,當然這還需配合長期充裕而穩定的公屋/居屋供應,在實質及心態上作雙軌式平憂解怨,又可刺激真‧港人生育,想法固然大膽,也可當是白日夢一場,但也總較陳腔濫調而無甚作用的舊招進取,也較無殼蝸牛長期發惡夢有益及有建設性吧?!